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昆虫学论文--昆虫分类学论文

中国圆瓢蜡蝉属分类及其DNA条形码研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前言第13-15页
第一章 概述第15-23页
    一 分类研究概况第15-17页
        (一) 世界研究概况第15-16页
        (二) 中国研究概况第16-17页
    二 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第17-21页
        (一) 分子系统学概述第17-19页
        (二) 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第19-20页
        (三) 分子鉴定研究进展第20-21页
    三 生物学习性第21-23页
第二章 分类研究第23-72页
    一 材料与方法第23-25页
        (一) 研究材料第23-24页
        (二)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 标本采集第24页
            2 标本的保存第24页
            3 标本整理第24页
            4 标本观察拍照第24页
            5 外生殖器处理第24-25页
            6 分类、鉴定和描述第25页
    二 分类特征及术语第25-33页
        (一) 体形及体色第25页
        (二) 体躯量度第25-26页
        (三) 体躯结构及常用的分类特征第26-32页
            1 头部第26-27页
            2 胸部第27-29页
            3 腹部第29-32页
        (四) 形态概述第32-33页
    三 分类第33-72页
        1 东方圆瓢蜡蝉Gergithus affinis Schumacher, 1915第37页
        2 双形圆瓢蜡蝉Gergithus bistriatus (Schumacher,1915)第37-38页
        3 深色圆瓢蜡蝉Gergithus carbonarius Melichar, 1906第38页
        4 知本圆瓢蜡蝉Gergithus chihpensis Chan & Yang, 1994第38页
        5 黄珠圆瓢蜡蝉Gergithus flaviguttatus Hori, 1969第38页
        6 黄斑圆瓢蜡蝉Gergithus flavimacula (Walker, 1851)第38页
        7 宝岛圆瓢蜡蝉Gergithus formosanus Metcalf, 1925第38-39页
        8 红翅圆瓢蜡蝉Gergithus horishanus Matsumura, 1916第39页
        9 长翅圆瓢蜡蝉Gergithus hosticus Chan & Yang, 1994第39页
        10 带纹圆瓢蜡蝉Gergithus lineatus Kato, 1933第39页
        11 长圆瓢蜡蝉Gergithus longulus Schumacher, 1915第39页
        12 黑腿圆瓢蜡蝉Gergithus nigrolimbatus Schumacher, 1915第39-40页
        13 瓣圆瓢蜡蝉Gergithus nummarius Chan & Yang, 1994第40页
        14 摆圆瓢蜡蝉Gergithus pendulus Chan & Yang, 1994第40页
        15 红圆瓢蜡蝉Gergithus robustus Schumacher, 1915第40页
        16 带斑圆瓢蜡蝉Gergithus rosticus Chan & Yang, 1994第40页
        17 三线圆瓢蜡蝉Gergithus rotundus Chan & Yang, 1994第40页
        18 刺圆瓢蜡蝉Gergithus spinosus Che, Zhang & Wang, 2007第40-41页
        19 蒿圆瓢蜡蝉Gergithus stramineus Hori, 1969第41页
        20 台湾圆瓢蜡蝉Gergithus taiwanensis Hori, 1969第41页
        21 雅圆瓢蜡蝉Gergithus yayeyamensis Hori, 1969第41页
        22 云南圆瓢蜡蝉Gergithus yunnanensis Che, Zhang & Wang, 2007第41页
        23 同色圆瓢蜡蝉Gergithus unicolor (Melichar, 1906)第41-42页
        24 双斑圆瓢蜡蝉Gergithus bimaculatus Zhang & Che, 2009第42-44页
        25 鳌突圆瓢蜡蝉Gergithus chelatus Che Zhang & Wang, 2007第44-46页
        26 双齿圆瓢蜡蝉 新种,Gergithus diplopectinaus sp.nov第46-48页
        27 半月圆瓢蜡蝉Gergithus gravidus Melichar, 1906第48-50页
        28 贵州圆瓢蜡蝉 新种,Gergithus guizhouensis sp.nov第50-52页
        29 十星圆瓢蜡蝉Gergithus iguchii Matsumura, 1916第52-54页
        30 星斑圆瓢蜡蝉Gergithus multipunctatus Che, Zhang & Wang, 2007第54-56页
        31 九斑圆瓢蜡蝉Gergithus nonomaculatus Meng & Wang, 2012第56-58页
        32 条纹圆瓢蜡蝉Gergithus parallelus Che, Zhang & Wang, 2007第58-60页
        33 拟龟纹圆瓢蜡蝉 Gergithus pseudotessellatus Che, Zhang & Wang, 2007 (图 2-19)第60-62页
        34 五斑圆瓢蜡蝉 Gergithus quinquemaculatus Che, Zhang & Wang, 2007 (图 2-20)第62-64页
        35 皱脊圆瓢蜡蝉Gergithus rugiformis Zhang & Che, 2009第64-66页
        36 龟纹圆瓢蜡蝉Gergithus tesselatus Matsunura, 1916第66-68页
        37 三带圆瓢蜡蝉Gergithus tristriatus Meng & Wang, 2012第68-72页
第三章 DNA条形码研究第72-90页
    一 DNA条形码概述第72-76页
        (一) DNA条形码研究进展第72-74页
            1 DNA条形码的概念第72页
            2 DNA条形码的产生原理第72-73页
            3 DNA条形码的特点第73页
            4 DNA条形码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第73-74页
        (二) DNA条形码在蜡蝉总科中应用第74-76页
            1 线粒体DNA在蜡蝉中的应用第74-75页
            2 核糖体DNA在蜡蝉中的应用第75-76页
    二 DNA条形码体系的建立第76-90页
        (一) 材料与方法第76-80页
            1 实验材料第76-78页
            2 实验方法第78-80页
        (二) DNA条形码数据处理和分析第80-81页
            1 序列比对第80-81页
            2 序列组成分析第81页
        (三) 结果与分析第81-90页
            1 序列组成成分分析第82-84页
            2 R值及碱基替换分析第84页
            3 遗传距离 (P距离)第84-85页
            4 系统发育信号监测第85-90页
第四章 地理区系分析第90-98页
    一 材料与方法第90-92页
        (一) 数据来源第90页
        (二) 分析方法第90页
        (三) 世界、中国陆地动物地理区系的划分第90-92页
            1 世界陆地动物地理区系的划分第90-91页
            2 中国陆地动物地理区系的划分第91-92页
    二 结果与分析第92-98页
        (一) 世界属级阶元的区属类型、比重和特点第92页
        (二) 中国属级阶元在世界、中国的区属类型、比重和特点第92-98页
            1 种级阶元在中国的区属类型、比重和特点第94-95页
            2 区系起源与演化特性分析和讨论第95-97页
            3 讨论第97-98页
第五章 系统发育分析第98-124页
    一 基于形态学特征的系统发育分析第98-108页
        (一) 原理及方法第98-104页
            1 原理及方法第98-103页
            2 系统发育分析软件应用第103-104页
        (二) 结果与分析第104-108页
            1 系统发育树第104-107页
            2 树形分析第107-108页
    二 基于分子系统学的系统发育分析第108-124页
        (一) 原理、方法及步骤第108-113页
            1 分子系统学原理、方法及步骤第108-112页
            2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软件的应用第112-113页
        (二) 结果与分析第113-124页
            1 系统发育树第113-123页
            2 树形分析第123-124页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第124-131页
    一 研究结果第124-126页
        (一) 传统分类研究第124页
        (二) 分子研究第124页
        (三) 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第124-126页
            1 基于形态数据的系统发育第124-125页
            2 基于分子数据的系统发育第125-126页
    二 讨论第126-131页
        (一) 关于圆瓢蜡蝉属分类鉴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126页
            1 存在体色多型现象第126页
            2 鳌突圆瓢蜡蝉和拟龟纹圆瓢蜡蝉的分类地位第126页
        (二) 关于系统发育分析的一些探讨第126-128页
            1 分类单元及性状的选择第127页
            2 皱脊圆瓢蜡蝉的分类地位受到了挑战第127-128页
        (三) 创新点第128页
        (四) 研究不足第128页
        (五) 下一步工作第128-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9页
附录II 圆瓢蜡蝉触角扫描电镜图第139-141页
附录III 部分测序情况及峰图第141-143页
附录IV 基于CO I、28S rDNA、16Sr DNA和ITS1的遗传距离矩阵第143-145页
图版I第145-146页
图版II第146-147页
图版III第147-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株来自海洋淤泥的铜绿假单胞菌株DES-3的鉴定及基因ap02对其产碱性蛋白酶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外源性重金属铅和镉对河流底泥微生物酶活和有机质降解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