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一株来自海洋淤泥的铜绿假单胞菌株DES-3的鉴定及基因ap02对其产碱性蛋白酶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26页
    1.1 海洋微生物第14-16页
        1.1.1 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第14-15页
        1.1.2 海洋微生物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 蛋白酶第16-17页
    1.3 碱性蛋白酶第17-22页
        1.3.1 碱性蛋白酶的简介第17-18页
        1.3.2 碱性蛋白酶的发酵工艺第18-20页
        1.3.3 碱性蛋白酶的应用第20-22页
    1.4 海洋微生物碱性蛋白酶的研究进展第22-24页
        1.4.1 国外对海洋微生物碱性蛋白酶的研究进展第22-23页
        1.4.2 国内对海洋微生物碱性蛋白酶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4-25页
    1.6 实验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6-48页
    2.1 实验材料第26-31页
        2.1.1 菌株和质粒第26-27页
        2.1.2 样品来源第27页
        2.1.3 主要酶与化学试剂第27页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27-28页
        2.1.5 培养基第28-29页
        2.1.6 常用溶液第29-30页
        2.1.7 常用抗生素及浓度第30-31页
        2.1.8 菌株的活化与保藏第31页
    2.2 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第31-32页
    2.3 DNA的提取第32页
    2.4 DNA的纯化和回收第32-33页
    2.5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33页
    2.6 转化第33-35页
        2.6.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3-34页
        2.6.2 DNA的转化第34-35页
    2.7 菌种鉴定第35-37页
        2.7.1 菌种的形态观察第35页
        2.7.2 分子学鉴定第35-36页
        2.7.3 生理生化性质的鉴定第36-37页
    2.8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第37-38页
    2.9 蛋白酶的初步提取第38页
        2.9.1 生长曲线的制备第38页
        2.9.2 发酵液的制备第38页
        2.9.3 蛋白酶的初提取第38页
    2.10 ap0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第38-41页
        2.10.1 目的片段的扩增第38-39页
        2.10.2 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第39-40页
        2.10.3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第40-41页
        2.10.4 目的蛋白的纯化第41页
    2.11 SDS-PAGE电泳分析第41-42页
    2.12 ap02基因对蛋白酶产生菌的影响第42-44页
        2.12.1 载体的选择第42-43页
        2.12.2 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验证第43-44页
        2.12.3 基因工程菌株的酶活力检测第44页
    2.13 蛋白浓度测定第44-45页
    2.14 酶学性质的测定第45-48页
        2.14.1 原理第45页
        2.14.2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5-46页
        2.14.3 蛋白酶酶活力的测定第46页
        2.14.4 最适温度的测定第46-47页
        2.14.5 最适pH的测定第47页
        2.14.6 热稳定性的测定第47页
        2.14.7 pH稳定性的测定第47页
        2.14.8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第47页
        2.14.9 化学试剂对酶活力的影响第47-48页
第三章 蛋白酶活性菌株的鉴定第48-55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第48-50页
    3.3 形态观察与鉴定第50-51页
    3.4 细菌16S rDNA基因鉴定第51-53页
    3.5 生理生化鉴定第53页
    3.6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第53-54页
    3.7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p.DES-3产酶特性及初步提取第55-63页
    4.1 引言第55页
    4.2 生长曲线和pH变化第55-56页
    4.3 硫酸铵分级沉淀第56-57页
    4.4 最适温度的测定第57页
    4.5 最适pH的测定第57-58页
    4.6 温度耐受性第58-59页
    4.7 pH稳定性第59页
    4.8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第59-60页
    4.9 化学试剂对酶活的影响第60-61页
    4.10 蛋白酶粗品的制备第61页
    4.11 底物谱分析第61-62页
    4.12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ap0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第63-78页
    5.1 引言第63页
    5.2 阳性克隆pGXAA2011的表型第63-64页
    5.3 ap0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4-70页
        5.3.1 pGXAA2011序列结果分析第64-65页
        5.3.2 多重序列比对第65-66页
        5.3.3 进化树的构建第66页
        5.3.4 AP02蛋白信号肽的预测第66-67页
        5.3.5 AP02蛋白的跨膜结构分析第67-68页
        5.3.6 AP02蛋白的亲疏水性分析第68页
        5.3.7 AP02的功能结构域预测第68-69页
        5.3.8 AP02蛋白二级结构预测第69-70页
    5.4 ap02基因的表达重组质粒构建第70-72页
        5.4.1 PCR扩增ap02基因第70页
        5.4.2 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的连接与转化第70-71页
        5.4.3 重组质粒的酶切验证第71-72页
    5.5 ap0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第72-73页
    5.6 重组蛋白AP02的酶学性质鉴定第73-76页
        5.6.1 最适温度的测定第73页
        5.6.2 最适pH的测定第73-74页
        5.6.3 温度耐受性第74-75页
        5.6.4 pH稳定性第75页
        5.6.5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第75-76页
        5.6.6 化学试剂对酶活的影响第76页
    5.7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六章 基因ap02对Pseudomonas aeruginosa sp.DES-3产酶影响的探究第78-83页
    6.1 引言第78页
    6.2 ap02基因的表达重组质粒构建第78-81页
        6.2.1 广宿主表达载体的双酶切第78-79页
        6.2.2 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的连接与转化第79-80页
        6.2.3 重组质粒的酶切验证第80-81页
    6.3 重组菌株的酶活力检测第81-82页
    6.4 小结第82-83页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第83-88页
    7.1 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第83-84页
    7.2 菌株DES-3产蛋白酶的酶学性质研究第84页
    7.3 底物谱研究第84-85页
    7.4 基因ap0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5页
    7.5 AP02蛋白的表达纯化第85-86页
    7.6 基因ap02对菌株DES-3的产酶影响第86-87页
    7.7 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4页
附录第94-96页
致谢第96-98页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情况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iO2/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粒的制备及吸附砷研究
下一篇:中国圆瓢蜡蝉属分类及其DNA条形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