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划分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结构划分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 | 第17-3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2页 |
2.1.1 幸福 | 第17-19页 |
2.1.2 幸福感 | 第19-21页 |
2.1.3 教师职业幸福感 | 第21-22页 |
2.2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历程 | 第22-25页 |
2.2.1 国外研究历程 | 第22-23页 |
2.2.2 国内研究历程 | 第23-25页 |
2.3 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理论模型 | 第25-28页 |
2.3.1 Ryff的幸福感模型 | 第25-26页 |
2.3.2 Warr的心理健康模型 | 第26-27页 |
2.3.3 Joan & Taris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模型 | 第27-28页 |
2.4 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测量方法 | 第28-29页 |
2.5 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 第29-32页 |
2.5.1 国外研究中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 第29-30页 |
2.5.2 国内研究中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 第30-32页 |
第3章 武汉工程大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调查 | 第32-51页 |
3.1 问卷设计与研究样本的选择 | 第32-35页 |
3.1.1 问卷的选择与设计 | 第32-33页 |
3.1.2 研究样本的选择 | 第33-34页 |
3.1.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第34-35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35-51页 |
3.2.1 样本构成的整体情况 | 第35-36页 |
3.2.2 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体现状 | 第36-38页 |
3.2.3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比较 | 第38-43页 |
3.2.4 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各维度的影响比较 | 第43-51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51-60页 |
4.1 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状况良好 | 第51页 |
4.2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无线性关系 | 第51-55页 |
4.2.1 不同性别的影响差异较小 | 第51-52页 |
4.2.2 不同年龄的影响呈U型曲线 | 第52-53页 |
4.2.3 学历与幸福感无线性相关 | 第53-54页 |
4.2.4 职称与幸福感无线性相关 | 第54页 |
4.2.5 不同年收入的影响呈抛物线 | 第54-55页 |
4.2.6 教龄与幸福感无线性相关 | 第55页 |
4.2.7 学科与幸福感无直接相关 | 第55页 |
4.3 职业幸福感7维度对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 | 第55-60页 |
4.3.1 职业本身对幸福感影响较小 | 第56页 |
4.3.2 薪资待遇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 第56-57页 |
4.3.3 人际关系对幸福感影响较小 | 第57-58页 |
4.3.4 工作成效有助于提高职业幸福感 | 第58页 |
4.3.5 工作情感对幸福感影响较小 | 第58页 |
4.3.6 工作环境是影响幸福感的次要因素 | 第58-59页 |
4.3.7 身心健康是影响幸福感的一般因素 | 第59-60页 |
第5章 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 | 第60-67页 |
5.1 学校应着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 第60-64页 |
5.1.1 尊重教师——创造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体制 | 第60-62页 |
5.1.2 发展教师——重视不同成长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62-63页 |
5.1.3 关心教师——重视高校教师的心理需求 | 第63-64页 |
5.2 教师应努力成为勇于追求幸福的新时代教师 | 第64-67页 |
5.2.1 自我认同——高校教师要增强教师职业的职业认同感 | 第64-65页 |
5.2.2 创新教学——提升专业素养并探索新教学方式 | 第65页 |
5.2.3 学术进步——参与科研活动,提升科研素养 | 第65-66页 |
5.2.4 健康体魄——积极参与健康活动,强健体魄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