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创新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1-19页 |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四、创新之处与难点 | 第17-19页 |
| (一)创新之处 | 第17页 |
| (二)工作难点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新媒体概述 | 第19-23页 |
| 一、新媒体的概念 | 第19页 |
| 二、新媒体的特征 | 第19-20页 |
| (一)交互性和平等性 | 第19-20页 |
| (二)时效性和快捷性 | 第20页 |
| (三)虚拟性和开放性 | 第20页 |
| (四)多元性和灵活性 | 第20页 |
|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 第20-21页 |
| 四、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基本现状 | 第23-29页 |
| 一、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流学习渠道 | 第24页 |
| 二、大学生广泛使用新媒体,但对其了解不深 | 第24-26页 |
| 三、新媒体容易被接受,但可靠性不及传统媒体 | 第26-27页 |
| 四、大学生在新媒体花费时间长,但费用较合理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29-49页 |
|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29-37页 |
| (一)生活方面 | 第29-30页 |
| (二)学习方面 | 第30-31页 |
| (三)心理方面 | 第31-33页 |
| (四)价值观方面 | 第33-37页 |
| 二、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 | 第37-49页 |
| (一)主导地位影响 | 第37-40页 |
| (二)教育模式影响 | 第40-44页 |
| (三)自身素质影响 | 第44-49页 |
|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49-55页 |
| 一、传统的教育理念滞后 | 第49页 |
| 二、高校对媒介素养的重视不够 | 第49-50页 |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一 | 第50-51页 |
| 四、新媒体的平台技术、资源开发不够 | 第51-53页 |
| 五、新媒体的工作制度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 第55-67页 |
| 一、改革创新教育理念、提高育人效用 | 第55-57页 |
| (一)掌握不同媒体差异特点,多途径开展政治教育 | 第56页 |
| (二)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 | 第56-57页 |
| (三)加强教育之间的交流,调整教育模式 | 第57页 |
|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 | 第57-59页 |
| (一)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 第57-58页 |
|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 第58-59页 |
| 三、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 第59-61页 |
| (一)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 第59页 |
| (二)加强主题网站的建设 | 第59-60页 |
| (三)加强新媒体工具的使用 | 第60页 |
| (四)做好校园网络舆情工作 | 第60-61页 |
| 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 | 第61-62页 |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载体紧密联系 | 第61-62页 |
|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联合 | 第62页 |
| 五、促进新媒体环境下的管理机制构建 | 第62-67页 |
| (一)常态管理机制 | 第62-63页 |
| (二)社会化合作机制 | 第63页 |
| (三)网络监管机制 | 第63-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71-73页 |
| 附录 | 第73-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