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导论 | 第11-19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责任担当意识理论概述 | 第19-31页 |
| 一、责任担当意识的内涵 | 第19-23页 |
| (一)责任 | 第19-21页 |
| (二)责任担当意识 | 第21-23页 |
|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内容 | 第23-26页 |
| (一)自我责任担当意识 | 第23-24页 |
| (二)家庭责任担当意识 | 第24-25页 |
| (三)学校责任担当意识 | 第25-26页 |
| (四)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 第26页 |
| 三、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价值 | 第26-31页 |
| (一)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是时代进步的基本要求 | 第27-28页 |
| (二)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要求 | 第28-29页 |
| (三)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31-37页 |
| 一、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 第31-33页 |
| (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爱国热情较高 | 第31-32页 |
| (二)大学生热心公益和参与意识较强 | 第32-33页 |
|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表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7页 |
| (一)自我责任担当意识薄弱 | 第33-34页 |
| (二)家庭责任担当意识弱化 | 第34页 |
| (三)学校责任担当意识淡薄 | 第34-35页 |
| (四)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短缺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欠缺的成因分析 | 第37-47页 |
| 一、自我责任担当意识模糊 | 第37-39页 |
| (一)缺乏对责任担当意识概念的深刻理解 | 第37-38页 |
| (二)生命意识弱化,角色意识模糊 | 第38-39页 |
| 二、家庭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缺位 | 第39-41页 |
| (一)家庭教育忽视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 | 第40-41页 |
| (二)大学生感恩回馈意识不强 | 第41页 |
| 三、高校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方法单一 | 第41-43页 |
| (一)培育方法简单,缺乏创新性 | 第41-42页 |
| (二)培育方式上重理论轻实践 | 第42-43页 |
| 四、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环境欠佳 | 第43-47页 |
|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二)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44-45页 |
| (三)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 | 第47-58页 |
| 一、塑造良好的自我责任感 | 第47-49页 |
| (一)强化大学生自我责任担当的意识 | 第47-48页 |
| (二)加强大学生对生命责任意识的理解 | 第48-49页 |
| 二、重视家庭责任意识教育 | 第49-52页 |
|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责任担当意识教育环境 | 第50-51页 |
| (二)塑造和培育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感恩的意识 | 第51-52页 |
| 三、重视学校责任感培育 | 第52-54页 |
|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 | 第52-53页 |
| (二)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意识 | 第53-54页 |
| 四、营造良好的责任培育环境 | 第54-58页 |
| (一)努力营造良好的,健康的,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 | 第54-56页 |
| (二)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