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氮杂环配体及其铜、铱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53页
    1.1 前言第13页
    1.2 氮杂Cu(Ⅰ)配合物在发光材料中的研究第13-24页
        1.2.1 Cu(Ⅰ)配合物作为发光材料的优点第13-15页
        1.2.2 Cu(Ⅰ)配合物的电子跃迁第15-16页
        1.2.3 Cu(Ⅰ)配合物的配位模式第16页
        1.2.4 单核Cu(Ⅰ)氮杂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6-21页
        1.2.5 双核或多核Cu(Ⅰ)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21-24页
    1.3 铱-联吡啶配合物在C-H活化中的应用第24-32页
        1.3.1 铱-联吡啶配合物的结构及催化机理第24-26页
        1.3.2 反应溶剂对芳香化合物C-H硼化的影响第26-28页
        1.3.3 铱的催化前体(Ir~I)对芳香化合物C-H硼化的影响第28-29页
        1.3.4 联吡啶配体对芳香化合物C-H硼化的影响第29-30页
        1.3.5 铱-联吡啶配合物催化杂环芳香化合物的C-H硼化第30-32页
    1.4 卟啉化合物在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第32-41页
        1.4.1 卟啉化合物的结构第32-34页
        1.4.2 卟啉化合物的合成第34-36页
        1.4.3 卟啉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第36-41页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第41-43页
    1.6 参考文献第43-53页
第二章 基于吡唑-吡啶配体的Cu(Ⅰ)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发光性质研究第53-76页
    2.1 前言第53-54页
    2.2 实验部分第54-58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54-55页
        2.2.2 配合物的合成第55-57页
        2.2.3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解析第57页
        2.2.4 配合物的理论计算第57-58页
        2.2.5 OLED器件的制备及测试第5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8-71页
        2.3.1 Cu(Ⅰ)配合物的合成第58-59页
        2.3.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表征第59-62页
        2.3.3 配合物的热重分析第62-63页
        2.3.4 配合物的光物理学性质分析第63-67页
        2.3.5 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分析第67-69页
        2.3.6 配合物的理论计算第69-70页
        2.3.7 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质研究第70-71页
    2.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2.5 参考文献第72-76页
第三章 基于二吡啶胺配体的Cu(Ⅰ)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发光性质研究第76-91页
    3.1 前言第76页
    3.2 实验部分第76-79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76-77页
        3.2.2 Cu(Ⅰ)配合物的结构第77页
        3.2.3 Cu(Ⅰ)配合物的合成第77-79页
        3.2.4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解析第7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9-86页
        3.3.1 Cu(Ⅰ)配合物的合成第79页
        3.3.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表征第79-83页
        3.3.3 配合物的热重分析第83-84页
        3.3.4 配合物的光物理学性质分析第84-86页
    3.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3.5 参考文献第87-91页
第四章 CuX(X=Cl,Br,I)组成的Cu(Ⅰ)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质研究第91-106页
    4.1 前言第91页
    4.2 实验部分第91-93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91-92页
        4.2.2 配合物的合成第92-93页
        4.2.3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解析第9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3-103页
        4.3.1 Cu(Ⅰ)配合物的合成第93-94页
        4.3.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表征第94-98页
        4.3.3 配合物的热重分析第98-99页
        4.3.4 配合物的光物理学性质分析第99-103页
    4.4 本章小结第103页
    4.5 参考文献第103-106页
第五章 铱-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硼化芳香化合物中的应用第106-134页
    5.1 前言第106-108页
    5.2 实验部分第108-114页
        5.2.1 仪器与测试方法第108-109页
        5.2.2 试剂与原料第109-110页
        5.2.3 铱-联吡啶配合物的合成路线第110-112页
        5.2.4 芳香化合物的C-H硼化第112-113页
        5.2.5 非均相催化剂Ir-2的回收第113页
        5.2.6 动力学法比较Ir-1、Ir-2和回收的Ir-2的催化性能第113-11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4-130页
        5.3.1 中间体和催化剂的合成第114页
        5.3.2 中间体和催化剂的表征第114-123页
        5.3.3 Ir催化芳香化合物的C-H硼化第123-125页
        5.3.4 芳香硼酸酯产物的表征第125-126页
        5.3.5 溶剂、温度及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第126-128页
        5.3.6 动力学法比较Ir-1、Ir-2和回收的Ir-2的催化性能第128-129页
        5.3.7 热过滤法分析催化剂Ir-2的非均相性能第129-130页
    5.4 本章小结第130页
    5.5 参考文献第130-134页
第六章 卟啉-吲哚美辛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第134-162页
    6.1 前言第134-135页
    6.2 实验部分第135-146页
        6.2.1 仪器与试剂第135-136页
        6.2.2 乙二胺或丁二胺中氨基的保护第136页
        6.2.3 吲哚美辛分子中羧基的活化第136-137页
        6.2.4 卟啉化合物P1的合成第137-138页
        6.2.5 卟啉-吲哚美辛化合物P2的合成第138-140页
        6.2.6 卟啉-吲哚美辛复合物P3和P4的合成第140-144页
        6.2.7 紫外可见法测定卟啉-吲哚美辛化合物与CT DNA的作用第144页
        6.2.8 荧光光度法测定卟啉-吲哚美辛化合物与CT DNA的作用第144页
        6.2.9 圆二色谱法测定卟啉-吲哚美辛化合物与CT DNA的作用第144页
        6.2.10 荧光光度法测定卟啉-吲哚美辛化合物与HSA的作用第144-145页
        6.2.11 卟啉-吲哚美辛化合物的细胞毒性测试第145页
        6.2.12 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分析细胞的凋亡第145-146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46-157页
        6.3.1 中间体和卟啉-吲哚美辛化合物的合成第146-147页
        6.3.2 卟啉化合物与CT DNA的作用第147-151页
        6.3.3 卟啉化合物与HSA的作用第151-155页
        6.3.4 卟啉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第155-156页
        6.3.5 TUNEL法分析卟啉化合物对细胞的凋亡第156-157页
    6.4 本章小结第157-158页
    6.5 参考文献第158-162页
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第162-165页
附录一:部分化合物的表征图谱第165-177页
附录二:攻博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第177-179页
致谢第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若干新型中红外波段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探索
下一篇:多环(硫杂)芳烃桥联的双金属钌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