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1 城市气候问题日愈严峻 | 第12页 |
1.1.2 城市更新理念正在向绿色生态转型 | 第12-13页 |
1.1.3 传统街区风热环境受到普遍关注 | 第13-14页 |
1.1.4 肇庆府城传统街区更新的现实需要 | 第14页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1.2.1 选题缘起 | 第14-15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1.3.1 城市风环境模拟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2 城市热环境模拟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3 传统街区风热环境模拟研究的发展方向 | 第20-23页 |
1.3.4 文献评述 | 第23-24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5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27-31页 |
1.5.1 传统街区理论梳理 | 第27-28页 |
1.5.2 传统街区更新与城市设计 | 第28-30页 |
1.5.3 研究的空间范围与维度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城市风热环境模拟方法与评价策略 | 第31-52页 |
2.1 城市风热环境的基本概念 | 第31-34页 |
2.1.1 高度风环境、自然风环境和城市风环境 | 第31-32页 |
2.1.2 城市室外热环境与室内热环境 | 第32页 |
2.1.3 城市风热环境模拟的尺度:城市尺度、街区尺度和地段尺度 | 第32-34页 |
2.2 城市风热环境模拟方法 | 第34-37页 |
2.2.1 CFD的应用及其发展 | 第34-35页 |
2.2.2 风热环境模拟的通用软件 | 第35页 |
2.2.3 风热环境模拟的专用软件 | 第35-37页 |
2.3 本文采用的ENVI-met软件工具 | 第37-40页 |
2.3.1 ENVI-met软件特点 | 第37-38页 |
2.3.2 ENVI-met软件的工作流程 | 第38-39页 |
2.3.3 ENVI-met的软件构架 | 第39-40页 |
2.4 街区室外风热环境评价策略 | 第40-49页 |
2.4.1 街区风环境评价指标 | 第40-44页 |
2.4.2 街区热环境评价指标 | 第44-45页 |
2.4.3 热舒适度评价常用指标 | 第45-49页 |
2.5 街区风热环境的多因子层次综合评价 | 第49-51页 |
2.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构建 | 第49-50页 |
2.5.2 影响因子权重的计算 | 第50-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府城传统街区更新设计方案的生成与比较 | 第52-72页 |
3.1 肇庆城市历史沿革与空间形态演变 | 第52-54页 |
3.1.1 肇庆城市历史沿革 | 第52-53页 |
3.1.2 肇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 第53-54页 |
3.2 府城历史资源现状及价值分析 | 第54-57页 |
3.2.1 历史资源现状分析 | 第54-55页 |
3.2.2 历史资源价值分析 | 第55-57页 |
3.3 府城传统街区的划分 | 第57-58页 |
3.3.1 人性尺度的划分 | 第57页 |
3.3.2 街区结构的历史渊源 | 第57-58页 |
3.4 传统街区更新目标价值取向与总体定位 | 第58-60页 |
3.4.1 传统街区更新的目标价值取向 | 第58-59页 |
3.4.2 传统街区更新的总体定位 | 第59-60页 |
3.4.3 传统街区更新设计策略 | 第60页 |
3.5 府城传统街区更新方案生成 | 第60-66页 |
3.5.1 方案一——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方案 | 第61-62页 |
3.5.2 方案二——现代空间与传统肌理相结合的更新方案 | 第62-64页 |
3.5.3 方案三——商业复兴型更新方案 | 第64-66页 |
3.6 府城传统街区更新方案比较 | 第66-70页 |
3.6.1 整体方案的相似与相异 | 第66-67页 |
3.6.2 整体方案分街区比较 | 第67-70页 |
3.6.2.1 包公府街区方案比较 | 第67-68页 |
3.6.2.2 两广总督府街区方案比较 | 第68-70页 |
3.6.2.3 福建巷街区方案比较 | 第7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府城传统街区更新方案的风热环境模拟与评价 | 第72-97页 |
4.1 城市气候特征及模拟参数设置 | 第72-75页 |
4.1.1 府城气候特征 | 第72-73页 |
4.1.2 模拟日期选择 | 第73-74页 |
4.1.3 模拟参数设置 | 第74-75页 |
4.2 府城分街区的城市更新方案模拟评价 | 第75-87页 |
4.2.1 包公府街区城市更新方案模拟评价 | 第75-80页 |
4.2.1.1 包公府街区现状模拟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4.2.1.2 包公府街区更新方案模拟评价 | 第77-80页 |
4.2.1.3 包公府街区更新方案模拟结论 | 第80页 |
4.2.2 两广总督府街区更新方案模拟评价 | 第80-83页 |
4.2.2.1 两广总督府街区现状模拟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4.2.2.2 两广总督府街区更新方案模拟评价 | 第81-83页 |
4.2.2.3 两广总督府街区更新方案模拟结论 | 第83页 |
4.2.3 福建巷街区更新方案模拟评价 | 第83-87页 |
4.2.3.1 福建巷街区现状模拟结果分析 | 第83-85页 |
4.2.3.2 福建巷街区更新方案模拟评价 | 第85-87页 |
4.2.3.3 福建巷街区更新方案模拟结论 | 第87页 |
4.3 府城传统街区更新方案整体模拟评价 | 第87-93页 |
4.3.1 府城传统街区整体数值模拟云图分析 | 第87-89页 |
4.3.1.1 府城传统街区现状数值模拟分析 | 第87-89页 |
4.3.1.2 府城传统街区方案的整体数值模拟分析 | 第89页 |
4.3.1.3 府城传统街区整体方案模拟评价结论 | 第89页 |
4.3.2 基于测点数值分析的更新方案评价 | 第89-92页 |
4.3.2.1 基于温度离散度的方案评价 | 第89-90页 |
4.3.2.2 基于风速离散度的方案评价 | 第90-91页 |
4.3.2.3 基于舒适度分布的方案评价 | 第91-92页 |
4.3.3 基于多因子层次的整体方案综合评价 | 第92-93页 |
4.3.3.1 按因子层次评价 | 第92-93页 |
4.3.3.2 综合评价结果 | 第93页 |
4.4 府城传统街区更新方案模拟结果比较 | 第93-95页 |
4.4.1 整体模拟结果比较 | 第93-94页 |
4.4.2 分街区模拟结果比较 | 第94页 |
4.4.3 更新方案的整合 | 第94-9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府城传统街区更新的方案优化与评价 | 第97-123页 |
5.1 包公府街区优化策略 | 第98-101页 |
5.1.1 构建U型公共空间,营造风道缓存区 | 第98-99页 |
5.1.2 打开围合建筑群开口,优化内部通透设计 | 第99-100页 |
5.1.3 增加绿化和透水铺装,修复旧城自然生态 | 第100-101页 |
5.2 两广总督府街区优化策略 | 第101-105页 |
5.2.1 优化建筑形体方案,减少建筑边角效应 | 第102页 |
5.2.2 局部调整建筑群体组合,优化通风入口和廊道 | 第102-103页 |
5.2.3 增加漏窗和镂空式廊道,改善合院建筑内部通风 | 第103-104页 |
5.2.4 增加屋面绿化和地表透水铺装,改善街区热环境 | 第104-105页 |
5.3 福建巷街区优化策略 | 第105-108页 |
5.3.1 优化街区生态基底,保持风道连续畅通 | 第105-106页 |
5.3.2 梳理街巷肌理,优化通风廊道系统 | 第106-107页 |
5.3.3 贯通院落空间联系,增加隐性公共空间 | 第107-108页 |
5.4 府城分街区更新方案风热环境优化效果评价 | 第108-111页 |
5.4.1 包公府-府前广场地段风热环境优化效果评价 | 第108-109页 |
5.4.2 两广总督府地段风热环境优化效果评价 | 第109-110页 |
5.4.3 福建巷地段风热环境优化效果评价 | 第110-111页 |
5.5 府城传统街区更新整体方案风热环境优化效果评价 | 第111-121页 |
5.5.1 各类场所空间的整体风热环境优化效果评价 | 第111-116页 |
5.5.1.1 平均温度 | 第112-113页 |
5.5.1.2 平均风速 | 第113-114页 |
5.5.1.3 平均舒适度 | 第114-116页 |
5.5.2 水平截面风热场优化效果评价 | 第116-118页 |
5.5.2.1 水平截面风速分布 | 第116页 |
5.5.2.2 水平截面温度分布 | 第116页 |
5.5.2.3 舒适度分布 | 第116-118页 |
5.5.3 垂直剖面风热场优化效果评价 | 第118-121页 |
5.5.3.1 包公府-总督府(A-A)剖面优化效果评价 | 第118-119页 |
5.5.3.2 府前巷-福建巷(B-B)剖面优化效果评价 | 第119-12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附件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