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三、研究目的 | 第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我国股东抽逃出资的行为概况 | 第14-20页 |
第一节 股东抽逃出资行为的法律定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股东抽逃出资行为的行为类型 | 第15-17页 |
第三节 股东抽逃出资行为与相关行为的区别 | 第17-20页 |
一、与虚假出资的区别 | 第17-18页 |
二、与出资不实的区别 | 第18页 |
三、与股东借款的区别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我国股东抽逃出资法律治理的现状及立法困惑 | 第20-31页 |
第一节 我国股东抽逃出资法律治理的现状 | 第20-25页 |
一、刑事法律治理现状 | 第20-22页 |
二、民事、行政法律治理现状 | 第22-25页 |
第二节 我国股东抽逃出资法律治理的立法困惑 | 第25-31页 |
一、民事责任立法的不足 | 第25-28页 |
二、行政责任立法的弱化 | 第28-30页 |
三、刑事责任立法的缺失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股东抽逃出资法律治理的域外考察 | 第31-36页 |
第一节 德国 | 第31-32页 |
第二节 韩国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日本 | 第33-34页 |
第四节 评析与借鉴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我国股东抽逃出资行为法律治理的完善措施 | 第36-49页 |
第一节 民商事法律责任的立法完善 | 第36-41页 |
一、明确《公司法》第28条第2款以及第83条第2款的指代对象 | 第36-37页 |
二、重新分配原、被告之间的举证责任 | 第37页 |
三、完善抽逃出资股东的除名规则 | 第37-38页 |
四、完善抽逃出资的民事责任体系 | 第38-41页 |
第二节 行政立法与监管办法的完善 | 第41-43页 |
一、规范行政处罚的适用主体,统一立法条文 | 第41页 |
二、增加处罚内容,明确对虚假信息公示的处罚标准 | 第41页 |
三、提高抽查比例,加强行政机关对信息公示的监管效能 | 第41-42页 |
四、完善工商登记程序,赋予相关当事人以调查请求权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归入职务侵占罪的设想 | 第43-49页 |
一、抽逃出资行为归入“职务侵占罪”的可行性论证 | 第44-46页 |
二、抽逃出资行为归入“职务侵占罪”的现实意义 | 第46-47页 |
三、从“抽逃出资罪”到“职务侵占罪”的适用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