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法”概念界定 | 第14-20页 |
2.1 企业社会责任 | 第14-16页 |
2.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企业社会责任的属性争议 | 第15-16页 |
2.2 社会法 | 第16-20页 |
2.2.1 社会法学说争议 | 第16-18页 |
2.2.2 社会法的概念 | 第18-20页 |
第3章 社会法规制企业社会责任的应然性 | 第20-25页 |
3.1 私法与公法二分法局限性 | 第20-21页 |
3.2 社会法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定位:社会本位 | 第21-25页 |
第4章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与借鉴 | 第25-30页 |
4.1 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制度 | 第25-26页 |
4.2 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实践 | 第26-28页 |
4.3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借鉴 | 第28-30页 |
第5章 我国社会法规制企业社会责任的困境及原因 | 第30-34页 |
5.1 社会法体系建立之困境与原因 | 第30-31页 |
5.2 社会权利救济之困境与原因 | 第31-34页 |
第6章 我国社会法规制企业社会责任的完善路径 | 第34-41页 |
6.1 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和体系化 | 第34-35页 |
6.2 社会法与刑法的良性互动逻辑:以权力保障为中心 | 第35-37页 |
6.3 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义务:强制性与明确性 | 第37页 |
6.4 新型的诉讼模式:公益与私益诉讼的有机结合 | 第37-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