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博物馆社会教育效果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9页 |
1.2.1 国内学界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2 国外学界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3 总体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1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 第19页 |
1.3.2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1.4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20-23页 |
1.4.1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 第20页 |
1.4.2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 第20-21页 |
1.4.3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23页 |
2 博物馆社会教育 | 第23-3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7页 |
2.1.1 博物馆 | 第23-25页 |
2.1.2 社会教育 | 第25-27页 |
2.1.3 博物馆社会教育 | 第27页 |
2.2 博物馆社会教育主客体及特点 | 第27-29页 |
2.2.1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 第27-28页 |
2.2.2 博物馆教育的特点 | 第28-29页 |
2.3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机理 | 第29-33页 |
2.3.1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过程 | 第30-31页 |
2.3.2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发生机理 | 第31-33页 |
3 武汉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概况 | 第33-38页 |
3.1 武汉博物馆概况 | 第33-34页 |
3.2 武汉博物馆社会教育概况 | 第34-38页 |
3.2.1 实施免费开放 | 第34-35页 |
3.2.2 讲解服务 | 第35页 |
3.2.3 博物馆志愿活动 | 第35-36页 |
3.2.4 特展和交流展 | 第36页 |
3.2.5 国际交流 | 第36-38页 |
4 武汉博物馆社会教育效果评价 | 第38-53页 |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38-39页 |
4.1.1 问卷设计 | 第38-39页 |
4.1.2 问卷调查 | 第39页 |
4.2 武汉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效果分析 | 第39-53页 |
4.2.1 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第39-41页 |
4.2.2 被调查者的参观情况分析 | 第41-46页 |
4.2.3 参观对文物保护的态度影响分析 | 第46-50页 |
4.2.4 博物馆印象感知分析 | 第50-53页 |
5 武汉博物馆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53-60页 |
5.1 展品质量和特色不足 | 第53-54页 |
5.2 对观众缺乏持续吸引力 | 第54页 |
5.3 文化品牌不够响亮 | 第54-55页 |
5.4 博物馆讲解服务不足 | 第55-56页 |
5.5 观众服务的主动性不够 | 第56-57页 |
5.6 传播的有效性有待强化 | 第57页 |
5.7 志愿服务水平不高 | 第57-58页 |
5.8 馆际和社区活动有限 | 第58页 |
5.9 博物馆设施有待完善 | 第58-60页 |
6 提升武汉博物馆社会教育效果的对策 | 第60-68页 |
6.1 不断提高展陈水平 | 第60-61页 |
6.2 创新博物馆发展理念 | 第61-62页 |
6.3 打造知名文博品牌 | 第62-63页 |
6.4 大力提升讲解服务质量 | 第63-64页 |
6.5 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 第64页 |
6.6 提升博物馆传播效力 | 第64-65页 |
6.7 完善志愿服务机制 | 第65-66页 |
6.8 探索社会合作新模式 | 第66页 |
6.9 不断完善服务设施 | 第66-68页 |
7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录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