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汽车第三代轮毂轴承单元摆辗铆合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汽车第三代轮毂轴承单元摆辗铆合工艺原理和参数计算 | 第16-23页 |
2.1 摆辗铆合工艺原理 | 第16-17页 |
2.2 铆头轨迹 | 第17-18页 |
2.3 摆辗铆合工艺性能参数分析 | 第18-22页 |
2.3.1 摆辗铆合的接触面积系数 | 第18-20页 |
2.3.2 铆头倾角 | 第20页 |
2.3.3 每转进给量 | 第20-21页 |
2.3.4 摆头每分钟旋转次数 | 第21页 |
2.3.5 摆辗铆合压力计算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汽车第三代轮毂轴承单元摆辗铆合工艺有限元分析 | 第23-40页 |
3.1 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23页 |
3.2 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23-26页 |
3.2.1 铆头倾角 | 第24页 |
3.2.2 铆头轨迹 | 第24-25页 |
3.2.3 铆头转速 | 第25页 |
3.2.4 铆头行程 | 第25-26页 |
3.3 模型的建立 | 第26-33页 |
3.3.1 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3.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9-33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3.4.1 摆辗铆合变形结果 | 第33-34页 |
3.4.2 等效应变 | 第34-35页 |
3.4.3 等效应力 | 第35-36页 |
3.4.4 金属流动特征 | 第36页 |
3.4.5 铆合速度对铆合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6 铆头倾角对铆合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汽车第三代轮毂轴承单元摆辗铆合机设计 | 第40-57页 |
4.1 摆辗铆合实验机总体方案设计 | 第40-41页 |
4.2 摆辗铆合实验机机械系统设计 | 第41-47页 |
4.2.1 旋铆机上下料装置 | 第41-42页 |
4.2.2 摆辗铆合装配力及液压系统工作压力 | 第42-43页 |
4.2.3 摆辗力矩及电机选型 | 第43-44页 |
4.2.4 动力头的结构设计 | 第44-45页 |
4.2.5 铆头结构设计 | 第45-47页 |
4.3 摆辗铆合实验机液压系统设计 | 第47-49页 |
4.4 摆辗铆合实验机控制系统设计 | 第49-54页 |
4.4.1 电气部分设计 | 第49-52页 |
4.4.2 软件部分设计 | 第52-54页 |
4.5 样机试制及其性能测试 | 第54-56页 |
4.5.1 样机的试制 | 第54-55页 |
4.5.2 样机性能检测 | 第55-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实验验证 | 第57-66页 |
5.1 摆辗铆合实验 | 第57页 |
5.2 金相分析实验 | 第57-60页 |
5.3 高变载荷实验 | 第60-64页 |
5.4 实验分析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总结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