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第三代轮毂轴承游隙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的来源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9页 |
1.1.2 本文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轮毂轴承游隙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轮毂轴承游隙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内轮毂轴承游隙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轮毂轴承游隙形成和检测方法 | 第17-33页 |
2.1 游隙基本理论 | 第17-19页 |
2.1.1 游隙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1.2 游隙的分类 | 第19页 |
2.2 轮毂轴承负游隙的形成 | 第19-30页 |
2.2.1 铆合工艺 | 第19-23页 |
2.2.2 匹配合套技术 | 第23-30页 |
2.3 游隙的检测方法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游隙检测装置研制与开发 | 第33-50页 |
3.1 游隙检测设备机械结构设计 | 第33-39页 |
3.1.1 供料装置 | 第34-36页 |
3.1.2 定位测量装置 | 第36-39页 |
3.2 游隙检测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 第39-49页 |
3.2.1 测试系统的硬件总体设计 | 第39-44页 |
3.2.2 控制原理图 | 第44页 |
3.2.3 主电路原理图 | 第44-46页 |
3.2.4 软件系统设计 | 第46-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轮毂轴承游隙在线检测 | 第50-56页 |
4.1 检测目的 | 第50页 |
4.2 检测过程 | 第50-55页 |
4.2.1 检测材料 | 第50页 |
4.2.2 检测方法 | 第50-53页 |
4.2.3 误差分析 | 第53-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轮毂轴承游隙台架试验 | 第56-64页 |
5.1 基于L-P理论的轮毂轴承疲劳寿命分析 | 第56-57页 |
5.2 试验设备与要求 | 第57-58页 |
5.2.1 试验设备 | 第57-58页 |
5.2.2 试验要求 | 第58页 |
5.3 试验内容 | 第58-63页 |
5.3.1 疲劳试验过程 | 第58-60页 |
5.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总结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科研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