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公交车辆维修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第14-19页 |
2.1 业务需求分析 | 第14页 |
2.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第14-17页 |
2.2.1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 第15页 |
2.2.2 维修建模模块 | 第15-16页 |
2.2.3 车辆报修模块 | 第16-17页 |
2.3 非功能性需求 | 第17-18页 |
2.3.1 先进性 | 第17页 |
2.3.2 安全性 | 第17页 |
2.3.3 合理性 | 第17页 |
2.3.4 其他需求 | 第17-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公交车辆维修管理系统的设计 | 第19-39页 |
3.1 系统总体架构 | 第19-22页 |
3.2 基础管理 | 第22-23页 |
3.2.1 技工档案管理 | 第22页 |
3.2.2 报修故障管理 | 第22页 |
3.2.3 维修项目管理 | 第22页 |
3.2.4 4G中控器管理 | 第22-23页 |
3.2.5 ECU故障代码管理 | 第23页 |
3.3 基于FP-Growth算法的车辆智能故障检测 | 第23-31页 |
3.3.1 序列模式挖掘算法概念及应用 | 第23页 |
3.3.2 FP-Growth频繁项集挖掘算法 | 第23-24页 |
3.3.3 车辆维修数据模型分析 | 第24-26页 |
3.3.4 智能故障检测总体流程 | 第26-27页 |
3.3.5 报修记录同步任务 | 第27-28页 |
3.3.6 数据建模任务 | 第28页 |
3.3.7 数据挖掘任务 | 第28-30页 |
3.3.8 故障模型管理 | 第30页 |
3.3.9 车辆报修管理 | 第30-31页 |
3.4 基于 4G移动通信技术的车辆智能报修 | 第31-36页 |
3.4.1 CAN总线技术概要 | 第31页 |
3.4.2 总体流程 | 第31-32页 |
3.4.3 4G中控系统通信协议 | 第32-34页 |
3.4.4 4G通信服务 | 第34页 |
3.4.5 CAN故障代码维护 | 第34页 |
3.4.6 CAN总线监控任务 | 第34-35页 |
3.4.7 GPS设备监控任务 | 第35页 |
3.4.8 车载视频设备监控任务 | 第35页 |
3.4.9 车载设备智能报修 | 第35页 |
3.4.10 车辆智能报修 | 第35-36页 |
3.5 自动化工时分配 | 第36-37页 |
3.5.1 过程检验 | 第36页 |
3.5.2 竣工检验 | 第36页 |
3.5.3 保修资料录入 | 第36-37页 |
3.5.4 返工返修 | 第37页 |
3.5.5 工时分配 | 第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公交车辆维修管理系统的实现 | 第39-52页 |
4.1 基础管理 | 第39-43页 |
4.1.1 技工档案管理 | 第39页 |
4.1.2 报修故障管理 | 第39-40页 |
4.1.3 维修项目管理 | 第40-41页 |
4.1.4 4G中控器管理 | 第41-42页 |
4.1.5 ECU故障代码管理 | 第42-43页 |
4.2 智能故障检测 | 第43-46页 |
4.2.1 任务管理 | 第43-44页 |
4.2.2 车辆维修模型 | 第44-45页 |
4.2.3 车辆维修方案 | 第45页 |
4.2.4 智能故障检测 | 第45-46页 |
4.3 车辆智能报修 | 第46-48页 |
4.3.1 车载设备智能报修 | 第46-47页 |
4.3.2 车辆智能报修 | 第47页 |
4.3.3 车辆故障统计 | 第47-48页 |
4.4 自动分配工时 | 第48-52页 |
4.4.1 过程检验 | 第48-49页 |
4.4.2 竣工检验 | 第49页 |
4.4.3 保修资料录入 | 第49页 |
4.4.4 返工返修说明 | 第49-50页 |
4.4.5 返工返修设置 | 第50-51页 |
4.4.6 工时分配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第52-57页 |
5.1 测试环境 | 第52-53页 |
5.2 功能测试 | 第53-55页 |
5.3 性能测试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60页 |
总结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件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