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铋离子掺杂超宽带玻璃材料及器件的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1.2.1 Bi发光中心 | 第15-17页 |
1.2.2 Bi离子掺杂玻璃材料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3 Bi离子掺杂超宽带近红外发光玻璃器件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3 铋离子掺杂玻璃近红外发光的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1.3.1 玻璃基质环境对铋掺杂玻璃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 第23-24页 |
1.3.2 玻璃基质环境改善对铋掺杂玻璃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 第24页 |
1.3.3 激活中心共掺对铋掺杂玻璃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 第24-25页 |
1.3.4 制备工艺对铋掺杂玻璃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 第25页 |
1.3.5 辐照对铋掺杂玻璃近红外发光的影响 | 第25-26页 |
1.4 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1.5 问题的提出 | 第26-27页 |
1.6 本文的工作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样品制备与测试手段 | 第29-39页 |
2.1 玻璃组分 | 第29-31页 |
2.2 使用的原材料 | 第31页 |
2.3 样品的制备工艺 | 第31-33页 |
2.4 样品测试及表征方法 | 第33-39页 |
2.4.1 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2.4.2 玻璃结构分析 | 第34-36页 |
2.4.3 元素分析 | 第36-39页 |
第三章 玻璃基质光学碱度对铋离子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 | 第39-51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玻璃基质的光学碱度理论 | 第39-42页 |
3.3 玻璃的光学碱度对铋离子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 | 第42-48页 |
3.3.1 中间体Al_2O_3浓度变化对铋离子掺杂锗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 | 第42-46页 |
3.3.2 调整体碱土金属对铋离子掺杂锗酸盐玻璃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四章 玻璃网络结构变化对铋离子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 | 第51-75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玻璃网络结构对铋离子超宽带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 | 第52-72页 |
4.2.1 锗酸盐玻璃网络结构对铋离子超宽带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 | 第52-63页 |
4.2.2 两种玻璃网络结构对铋离子超宽带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对比 | 第63-7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五章 离子交换法对Bi离子超宽带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 | 第75-97页 |
5.1 引言 | 第75-76页 |
5.2 离子交换对玻璃中铋离子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 | 第76-94页 |
5.2.1 银-钠离子交换对玻璃中铋离子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 | 第76-86页 |
5.2.2 铜-钠离子交换对玻璃中铋离子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 | 第86-9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第六章 Bi~(3+)/Er~(3+)离子共掺对Bi离子超宽带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 | 第97-103页 |
6.1 引言 | 第97页 |
6.2 Bi~(3+)/Er~(3+)离子共掺对铋离子近红外发光的作用机理 | 第97-10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7.1 结论 | 第103-104页 |
7.2 未来的工作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3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