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

民族主义社会思潮与民国时期福建学生运动历次高潮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中文文摘第4-14页
绪论第14-18页
第一章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社会思潮的兴起和发展第18-40页
    第一节 民国时期社会思潮的涌动与博弈第19-22页
        一、辛亥革命引发的思想解放是近代社会思潮走向多元化的基础第20页
        二、民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决定了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的态势第20-21页
        三、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背后所渗透的民族主义基线第21-22页
        四、民国时期福建社会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及发展第22页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社会思潮的兴起及其影响第22-33页
        一、民族主义的理论起源第23-26页
        二、民族主义社会思潮在近代中国的兴起及其发展第26-30页
        三、民族主义社会思潮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第30-33页
    第三节 民国时期民族主义社会思潮与学生运动的双向互动第33-40页
        一、近代新式学校教育促进了学生运动的兴起第33-35页
        二、民族主义社会思潮推动学生运动的蓬勃发展第35-40页
第二章 五四运动至国内大革命时期民族主义社会思潮的发展及福建学生运动第40-70页
    第一节 五四时期社会思潮使民族主义呈多元化倾向第41-46页
        一、自由主义思潮中的民族主义倾向第42-43页
        二、文化保守主义以民族性为根基调和折中中西文化第43-44页
        三、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民族解放思想理论第44-46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主流思想地位的确立及其对青年学生的正确指导第46-49页
        一、国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不满和怀疑第46-47页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第47-49页
    第三节 “五四”至国内大革命时期福建学生运动发展概况第49-70页
        一、响应五四运动的福建学生爱国斗争第49-55页
        二、福建省思潮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第55-61页
        三、福建的非基督教运动及收回教育权运动第61-70页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社会思潮的高涨及福建学生运动第70-96页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社会思潮的高涨第71-77页
        一、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一次高涨(1931.9-1935.11)第72-74页
        二、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二次高涨(1935.12-1937.6)第74-76页
        三、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三次高涨(1937.7-1945.8)第76-77页
    第二节 “一二·九”学生运动及其影响下的福建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第77-89页
        一、“一二·九”学生运动促进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第79-80页
        二、“一二·九”学生运动的伟大胜利第80-82页
        三、如火如荼的福建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第82-89页
    第三节 学生运动与政党运作形成密切联系第89-96页
        一、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主主义思潮的引领第90-91页
        二、正确适时的运动策略是学生运动成功的保障第91-93页
        三、国民党的“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会议”对学生运动的鼓舞第93-96页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以学生运动为主体的第二条战线的开辟第96-124页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学生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第96-106页
        一、长期积淀的民族主义思潮是中国民众反蒋拥共的思想基础第97-101页
        二、抗议美军暴行激起新一轮席卷全国的民族主义思潮第101-104页
        三、以学生运动为主体的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第104-106页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福建学生运动的发展进程第106-118页
        一、1945年—1947年福建学生运动的初始阶段第106-108页
        二、1947年—1948年福建学生运动的高潮阶段第108-112页
        三、1948年下半年—1949年福建学生运动的伟大胜利第112-118页
    第三节 爱国学生运动所构筑的第二条战线斗争的意义第118-124页
第五章 民族主义社会思潮与民国时期福建学生运动研究的当代意义第124-144页
    第一节 民族主义社会思潮对福建学生运动的影响第124-127页
    第二节 民国时期福建学生运动的作用及当代启示第127-129页
    第三节 当代民族主义社会思潮与学生运动的发展态势第129-134页
    第四节 构建有效的青年学生思潮引领机制第134-144页
        一、继承学运优良传统,发挥福建对台优势第134-136页
        二、优秀的学生党员干部队伍是引领青年学生的核心力量第136-138页
        三、有效的社会思潮引领机制是引领青年学生的关键环节第138-139页
        四、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引领青年学生的必要条件第139-144页
结语第144-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6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56-158页
致谢第158-160页
个人简历第160-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线性系统的动力稳定性分析和控制研究
下一篇:感应角度传感器的多参数优化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