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坪仓库区自发更新空间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图表目录 | 第9-13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旧工业建筑闲置 | 第13-14页 |
1.1.2 艺术聚集区兴起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文献综述法 | 第17页 |
1.3.2 实地调研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8-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研究 | 第21-41页 |
2.1 工业建筑相关概念及其更新价值 | 第21-24页 |
2.1.1 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1.2 旧工业建筑的更新价值 | 第22-24页 |
2.2 旧工业建筑的更新模式 | 第24-31页 |
2.2.1 政府主导的公益模式 | 第24-27页 |
2.2.2 企业主导或者开发商主导的市场模式 | 第27-29页 |
2.2.3 艺术家或者建筑师主导的自发模式 | 第29-31页 |
2.3 工业建筑改造基本手法 | 第31-35页 |
2.3.1 外部环境 | 第31-32页 |
2.3.2 建筑层面 | 第32-34页 |
2.3.3 室内层面 | 第34-35页 |
2.4 国内外发展历程和相关研究 | 第35-41页 |
2.4.1 国外发展和相关研究 | 第35-38页 |
2.4.2 国内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38-41页 |
3 黄桷坪自发更新空间现状 | 第41-71页 |
3.1 外部环境 | 第41-45页 |
3.1.1 空间分布 | 第42页 |
3.1.2 入口改造 | 第42-43页 |
3.1.3 仓库广场 | 第43-44页 |
3.1.4 标识和涂鸦 | 第44-45页 |
3.2 建筑层面 | 第45-54页 |
3.2.1 空间划分 | 第45-50页 |
3.2.2 内部空间 | 第50-52页 |
3.2.3 建筑立面 | 第52页 |
3.2.4 不同仓库的差异 | 第52-54页 |
3.3 室内层面 | 第54-67页 |
3.3.1 空间划分 | 第54-59页 |
3.3.2 附加物 | 第59-63页 |
3.3.3 功能分区 | 第63-67页 |
3.4 小结 | 第67-71页 |
3.4.1 空间的基本特征 | 第67-68页 |
3.4.2 自发空间的不合理性 | 第68-69页 |
3.4.3 自发空间的合理性 | 第69-71页 |
4 影响黄桷坪自发空间的各种因素 | 第71-81页 |
4.1 自发空间出现条件 | 第71-75页 |
4.1.1 经济基础 | 第71-73页 |
4.1.2 艺术人才的聚集 | 第73页 |
4.1.3 可利用的旧工业建筑 | 第73-75页 |
4.2 仓库的选择原因 | 第75-77页 |
4.2.1 仓库的管理 | 第75-76页 |
4.2.2 仓库的基本条件 | 第76页 |
4.2.3 仓库租金 | 第76-77页 |
4.3 改造的影响因素 | 第77-79页 |
4.3.1 个人经济条件及喜好 | 第77-78页 |
4.3.2 不同的功能需求 | 第78页 |
4.3.3 管理者的定位 | 第78-79页 |
4.3.4 客观条件限制 | 第79页 |
4.4 小结 | 第79-81页 |
5 黄桷坪自发空间发展历程 | 第81-99页 |
5.1 空间的演变 | 第81-84页 |
5.1.1 外部空间的变化 | 第81-82页 |
5.1.2 仓库局部的改造 | 第82-83页 |
5.1.3 室内空间再改造 | 第83-84页 |
5.2 空间发展中的矛盾 | 第84-88页 |
5.2.1 租金的不断上涨 | 第84-86页 |
5.2.2 管理者与租赁者的矛盾 | 第86-87页 |
5.2.3 人才空心化 | 第87-88页 |
5.3 政府的介入 | 第88-97页 |
5.3.1 保障政策 | 第88-90页 |
5.3.2 政府主导的项目 | 第90-93页 |
5.3.3 规划布局 | 第93-97页 |
5.4 小结 | 第97-99页 |
6 黄桷坪自发空间持续发展的策略 | 第99-113页 |
6.1 改善空间品质 | 第100-105页 |
6.1.1 提升外部空间品质 | 第100-102页 |
6.1.2 增设公共空间 | 第102-104页 |
6.1.3 加强可达性 | 第104-105页 |
6.2 政府的引导 | 第105-108页 |
6.2.1 政策扶持 | 第105-107页 |
6.2.2 培育城市文化环境 | 第107-108页 |
6.2.3 加大宣传 | 第108页 |
6.3 加强多方参与 | 第108-111页 |
6.3.1 建筑师和规划师参与 | 第108-109页 |
6.3.2 专业管理机构介入 | 第109-111页 |
6.3.3 鼓励非营利组织 | 第111页 |
6.4 小结 | 第111-113页 |
7 结论 | 第113-115页 |
7.1 结论 | 第113页 |
7.2 启示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附录 | 第121-163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1-122页 |
B. 调研中的主要访谈者 | 第122-123页 |
C. 501 艺术基地入驻工作室 | 第123-124页 |
D. 部分访谈记录 | 第124-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