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我国城乡发展进入新阶段 | 第13页 |
1.1.2 城乡统筹战略的提出 | 第13-14页 |
1.1.3 新的《城乡规划法》的颁布 | 第14页 |
1.1.4 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的确立 | 第14-15页 |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1.2.1 城乡统筹 | 第15页 |
1.2.2 动力机制 | 第15-17页 |
1.2.3 乡 | 第17-18页 |
1.2.4 城乡统筹、动力机制与乡的关系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1.4.1 理论上为城乡规划编制提供补充 | 第20页 |
1.4.2 实践上为其他地区的乡健康发展提供指引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2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23-40页 |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23-26页 |
2.1.1 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 | 第23页 |
2.1.2 城市带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2.1.3 乡村偏向理论 | 第24-25页 |
2.1.4 城乡融合理论 | 第25-26页 |
2.2 国外相关实践研究 | 第26-31页 |
2.2.1 英国 | 第26-27页 |
2.2.2 德国 | 第27-28页 |
2.2.3 日本 | 第28-29页 |
2.2.4 韩国 | 第29-30页 |
2.2.5 国外实践对我国城乡统筹的启示 | 第30-31页 |
2.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31-34页 |
2.3.1 城乡统筹 | 第31-33页 |
2.3.2 乡 | 第33-34页 |
2.4 国内相关实践研究 | 第34-38页 |
2.4.1 成都三圣乡 | 第34-36页 |
2.4.2 成都虹口乡 | 第36-37页 |
2.4.3 唐山常庄乡 | 第37-38页 |
2.4.4 国内乡统筹实践启示 | 第38页 |
2.5 小结 | 第38-40页 |
3 重庆市乡基本特征及统筹背景对其影响 | 第40-64页 |
3.1 重庆市乡基本特征分析 | 第40-51页 |
3.1.1 重庆市基本概况 | 第40-41页 |
3.1.2 重庆市乡基本概况 | 第41-45页 |
3.1.3 重庆市乡传统发展与建设特点分析 | 第45-51页 |
3.2 重庆乡传统动力机制与规划特点分析 | 第51-55页 |
3.2.1 动力机制薄弱 | 第51页 |
3.2.2 区位偏远、市场政府失灵 | 第51-52页 |
3.2.3 资源要素配置失衡 | 第52-53页 |
3.2.4 空间规划滞后 | 第53-55页 |
3.3 重庆市城乡统筹背景及对乡的发展建设影响 | 第55-61页 |
3.3.1 重庆市城乡统筹背景分析 | 第55-58页 |
3.3.2 重庆市统筹背景对乡的发展建设影响 | 第58-61页 |
3.4 基于不同动力机制的乡分类 | 第61-62页 |
3.4.1 市场资本带动、旅游开发的乡 | 第61页 |
3.4.2 政府市场带动、农业升级的乡 | 第61-62页 |
3.4.3 政府市场带动、土地资本转化的乡 | 第62页 |
3.4.4 政府资本带动、生态保护的乡 | 第62页 |
3.5 小结 | 第62-64页 |
4 重庆市基于不同动力机制的乡规划实践分析 | 第64-94页 |
4.1 市场资本带动模式 | 第64-73页 |
4.1.1 背景概况 | 第64-65页 |
4.1.2 规划内容 | 第65-69页 |
4.1.3 规划评析 | 第69-73页 |
4.2 政府市场、农业升级模式 | 第73-80页 |
4.2.1 背景概况 | 第73页 |
4.2.2 规划内容 | 第73-78页 |
4.2.3 规划评析 | 第78-80页 |
4.3 政府市场、土地盘活模式 | 第80-88页 |
4.3.1 背景概况 | 第80-81页 |
4.3.2 规划内容 | 第81-85页 |
4.3.3 规划评析 | 第85-88页 |
4.4 政府生态扶持模式 | 第88-93页 |
4.4.1 背景概况 | 第88页 |
4.4.2 规划内容 | 第88-91页 |
4.4.3 规划评析 | 第91-93页 |
4.5 小结 | 第93-94页 |
5 重庆市基于城乡统筹下的乡规划编制研究 | 第94-140页 |
5.1 重庆市基于城乡统筹下的乡规划原则 | 第94-96页 |
5.1.1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 | 第94页 |
5.1.2 规模集中、集约发展原则 | 第94-95页 |
5.1.3 主体多元、关系协调原则 | 第95-96页 |
5.1.4 生态保护原则 | 第96页 |
5.1.5 地域文脉延续原则 | 第96页 |
5.2 重庆市基于城乡统筹下的乡规划编制体系 | 第96-101页 |
5.2.1 传统的乡规划编制体系分析 | 第96-97页 |
5.2.2 重庆市基于城乡统筹下的乡规划编制体系完善 | 第97-101页 |
5.3 乡发展路径选择 | 第101-103页 |
5.3.1 发展分析 | 第101页 |
5.3.2 职能与定位 | 第101-102页 |
5.3.3 发展路径选择 | 第102-103页 |
5.4 乡域规划 | 第103-111页 |
5.4.1 产业空间布局 | 第103-107页 |
5.4.2 居民点规划 | 第107-111页 |
5.5 乡场规划 | 第111-116页 |
5.5.1 规划结构优化 | 第111-113页 |
5.5.2 重点设施建设 | 第113-116页 |
5.6 支撑系统规划 | 第116-131页 |
5.6.1 公共设施 | 第116-122页 |
5.6.2 市政工程系统 | 第122-125页 |
5.6.3 道路交通 | 第125-127页 |
5.6.4 空间管制 | 第127-131页 |
5.7 重点地段设计 | 第131-136页 |
5.7.1 乡村地域文化特征 | 第131-132页 |
5.7.2 乡村聚落风貌的控制引导 | 第132-133页 |
5.7.3 乡村建筑特征引导 | 第133-136页 |
5.8 规划实施与管理 | 第136-140页 |
5.8.1 重视近期规划编制 | 第136-137页 |
5.8.2 管理制度的改变 | 第137-139页 |
5.8.3 公众参与 | 第139-140页 |
6 结语 | 第140-143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0-141页 |
6.2 研究创新 | 第141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0页 |
附录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