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14页 |
1.1.1 社区公共空间的虚拟化:私人汽车社区时代 | 第11-12页 |
1.1.2 从窄到宽:社区街道之“大” | 第12-13页 |
1.1.3 社区的伦理功能:社区街道作为精神之“家” | 第13-14页 |
1.2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4-17页 |
1.2.1 社区与街道 | 第14-15页 |
1.2.2 社区街道的基本内涵 | 第15-16页 |
1.2.3 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关于社区街道的研究及实践历程 | 第17-21页 |
1.3.1 前汽车时代社区街道空间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3.2 汽车时代社区街道空间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3.3 新城市主义影响之下的社区街道空间 | 第20-21页 |
1.3.4 小结 | 第21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5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 第22-25页 |
1.5.1 研究方法介绍 | 第22-23页 |
1.5.2 研究内容说明 | 第23-24页 |
1.5.3 本文的分析框架 | 第24-25页 |
2 包容性社区街道的解读 | 第25-39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33页 |
2.1.1 近代对社区街道影响较大的思潮 | 第25-27页 |
2.1.2 传统的共享街道与多样性理论 | 第27-29页 |
2.1.3 现代以人为本的共生思想与公共交往理论 | 第29-31页 |
2.1.4 后现代的公交社区与步行友好理念 | 第31-33页 |
2.2 社区街道空间的包容性 | 第33-36页 |
2.2.1 社会包容:多样的人群 | 第33-34页 |
2.2.2 生态包容:健康的出行方式 | 第34-35页 |
2.2.3 美的包容:丰富多彩的居民活动 | 第35-36页 |
2.3 社区街道作为公平场所 | 第36-39页 |
2.3.1 社区街道为谁而建:为公共利益而建 | 第36-37页 |
2.3.2 社区街道优先考虑谁:以弱势群体为先 | 第37-39页 |
3 我国社区街道空间发展的再认识 | 第39-49页 |
3.1 我国社区街道空间的定位 | 第39-41页 |
3.1.1 伦理空间的转变:从稳定的血亲关系到亲密的邻里关系 | 第39-40页 |
3.1.2 定居空间的转变:从均质的单位关系到牢固的社区共同体 | 第40-41页 |
3.1.3 交往空间的转变:从集体大院到社区街道 | 第41页 |
3.2 不同社区模式对社区街道空间的影响 | 第41-45页 |
3.2.1 封闭社区 | 第41-43页 |
3.2.2 开放社区 | 第43-44页 |
3.2.3 适度开放社区 | 第44-45页 |
3.3 不同社区类型中街道空间的发展情况 | 第45-49页 |
3.3.1 我国社区空间类型比较 | 第45页 |
3.3.2 不同社区的街道空间发展情况 | 第45-49页 |
4 鲁能星城社区街道空间的调查及发展 | 第49-73页 |
4.1 鲁能星城社区的发展 | 第49-53页 |
4.1.1 鲁能星城各街区空间发展概况 | 第50-52页 |
4.1.2 选取鲁能星城作为研究对象的依据 | 第52-53页 |
4.2 关于社区街道调查的说明 | 第53-56页 |
4.2.1 调研步骤制定 | 第53-54页 |
4.2.2 调查样本的状况说明 | 第54-56页 |
4.3 居民在社区街道中的行为模式研究 | 第56-61页 |
4.3.1 步行与聚集行为 | 第56-57页 |
4.3.2 驾驶与搭乘行为 | 第57-59页 |
4.3.3 邻里交往行为 | 第59-61页 |
4.4 鲁能星城的街道空间特征分析 | 第61-73页 |
4.4.1 街区内部的街道空间特征分析 | 第61-66页 |
4.4.2 街区与街区之间的街道空间特征分析 | 第66-69页 |
4.4.3 街道空间中的不包容现象 | 第69-73页 |
5 包容的社区街道空间的规划策略 | 第73-89页 |
5.1 形态包容:小街区、窄街道规划策略 | 第73-75页 |
5.1.1 发展多种路线选择的小尺度街区 | 第73-74页 |
5.1.2 构建安全富有变化的窄街道 | 第74-75页 |
5.2 社会包容:共享空间规划策略 | 第75-78页 |
5.2.1 营造方便交往的活动空间 | 第75-77页 |
5.2.2 共享物质环境来加强场所联系 | 第77-78页 |
5.3 功能包容:友好交通规划策略 | 第78-81页 |
5.3.1 创造适宜步行的社区环境 | 第78-79页 |
5.3.2 建立良好的连续性街道网络 | 第79-80页 |
5.3.3 鼓励公共交通并完善公交服务 | 第80-81页 |
5.4 时空包容:文化认同规划策略 | 第81-89页 |
5.4.1 提升社区街道的历史价值 | 第81-82页 |
5.4.2 保护空间记忆及其延续性 | 第82-84页 |
5.4.3 发展多代同堂的街道空间 | 第84-85页 |
5.4.4 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 第85-89页 |
6 结语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9-90页 |
6.2 创新点 | 第90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附录 | 第95-97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之间发表文章和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B.重庆市鲁能星城社区居民调查问卷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