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匹配设计及性能仿真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 | 第12-15页 |
1.2.1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12-13页 |
1.2.2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13-14页 |
1.2.3 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14页 |
1.2.4 复合式混合动力汽车 | 第14-15页 |
1.3 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外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1.4 混合动力关键技术 | 第17-18页 |
1.5 计算机仿真研究 | 第18-19页 |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并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结构设计 | 第20-28页 |
2.1 动力系统结构的选择 | 第20-21页 |
2.2 发动机的选择 | 第21-23页 |
2.3 电动机的选择 | 第23-25页 |
2.4 传动比的确定 | 第25-26页 |
2.4.1 主减速比的设计 | 第25页 |
2.4.2 最小传动比确定 | 第25页 |
2.4.3 最大传动比确定 | 第25-26页 |
2.4.4 变速器的选择 | 第26页 |
2.5 电池参数设计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的研究 | 第28-35页 |
3.1 控制策略的分类 | 第28-30页 |
3.1.1 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 | 第28-29页 |
3.1.2 瞬时优化控制策略 | 第29页 |
3.1.3 智能控制策略 | 第29-30页 |
3.1.4 全局最优控制策略 | 第30页 |
3.2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分析 | 第30-31页 |
3.2.1 纯电动模式 | 第30页 |
3.2.2 纯发动机模式 | 第30页 |
3.2.3 发动机和电机混合驱动模式 | 第30-31页 |
3.2.4 再生制动模式 | 第31页 |
3.2.5 行车充电模式 | 第31页 |
3.2.6 怠速/停车模式 | 第31页 |
3.3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建模 | 第31-34页 |
3.3.1 电机助力型控制策略原理 | 第31-32页 |
3.3.2 电机助力型控制策略主要参数 | 第32页 |
3.3.3 不同工况下电机助力型的控制策略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建模与仿真 | 第35-53页 |
4.1 软件ADVISOR的工作原理介绍 | 第35页 |
4.2 软件ADVISOR的特点以及局限性的介绍 | 第35-36页 |
4.2.1 ADVISOR的特点 | 第35-36页 |
4.2.2 ADVISOR的局限 | 第36页 |
4.3 软件ADVISOR模型分析 | 第36-43页 |
4.3.1 循环工况仿真动力学模型 | 第36-37页 |
4.3.2 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37页 |
4.3.3 主减速器模块分析 | 第37-38页 |
4.3.4 ADVISOR车轮/车轴模块分析 | 第38-39页 |
4.3.5 发动机模块分析 | 第39页 |
4.3.6 离合器模块分析 | 第39-40页 |
4.3.7 电机/控制器模块分析 | 第40页 |
4.3.8 电池模块分析 | 第40-42页 |
4.3.9 转矩耦合器模型 | 第42页 |
4.3.10 变速器模块分析 | 第42-43页 |
4.4 后驱汽车二次开发 | 第43-47页 |
4.5 ADVISOR参数设置 | 第47-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5.1 仿真条件的设置 | 第53-55页 |
5.1.1 循环工况选择 | 第53-54页 |
5.1.2 设定加速与爬坡度性能测试 | 第54-55页 |
5.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