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5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22页 |
1.1.1“三农”问题之困 | 第12-15页 |
1.1.2 目前乡村复兴的模式与问题 | 第15-18页 |
1.1.3 传统智慧和国外经验的启示 | 第18-20页 |
1.1.4 自主建造模式现代重构的设想 | 第20-21页 |
1.1.5 自主建造模式重构的现实社会环境分析 | 第21-22页 |
1.2 概念解析 | 第22-23页 |
1.2.1 自主建造 | 第22-23页 |
1.2.2 自主建造模式 | 第23页 |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 第23-24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6页 |
1.4.1 现实指导意义 | 第25页 |
1.4.2 缓解社会矛盾意义 | 第25页 |
1.4.3 促进乡村建设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 第25页 |
1.4.4 深化和完善建筑学科研究内涵的意义 | 第25-26页 |
1.5 相关研究回顾 | 第26-45页 |
1.5.1 乡村建造实践回顾 | 第26-36页 |
1.5.2 自主建造的建筑学理论回顾 | 第36-40页 |
1.5.3 其他学科对自主建造理论回顾 | 第40-45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1.6.1 跨学科研究 | 第45页 |
1.6.2 文献研究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 第45-46页 |
1.6.3 历史比较与地域比较相结合 | 第46页 |
1.7 技术研究框架 | 第46-50页 |
第2章 传统乡村自主建造模式解析 | 第50-86页 |
2.1 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特征 | 第51-61页 |
2.1.1 双轨政治下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 | 第52-56页 |
2.1.2 文化信仰下乡村社会的秩序维护 | 第56-57页 |
2.1.3 小农经济下乡村社会的供给关系 | 第57-60页 |
2.1.4 小结 | 第60-61页 |
2.2 传统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表现形式 | 第61-64页 |
2.3 传统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64-78页 |
2.3.1 独立统一的组织管理 | 第64-65页 |
2.3.2 互助合作的建造方式 | 第65-66页 |
2.3.3 多方参与的建造过程 | 第66-68页 |
2.3.4 模式化的设计体系 | 第68-75页 |
2.3.5 世俗化的建造思想 | 第75-76页 |
2.3.6 社会化的建造产业 | 第76-78页 |
2.4 传统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核心机制 | 第78-83页 |
2.4.1 传统乡村自主建造的控制引导体系 | 第78-82页 |
2.4.2 传统乡村自主建造的机制解析 | 第82-8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第3章 现代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构建方法 | 第86-112页 |
3.1 传统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瓦解 | 第87-96页 |
3.1.1 传统建造技术的瓦解 | 第89-91页 |
3.1.2 社会组织结构的瓦解 | 第91-93页 |
3.1.3 建造思想的瓦解 | 第93-94页 |
3.1.4 传统聚落空间的瓦解 | 第94-96页 |
3.2 当下乡村建造模式的困境 | 第96-100页 |
3.2.1 政府部门间工作关系混乱 | 第97-98页 |
3.2.2 照搬城市建设模式的诟病 | 第98-99页 |
3.2.3 农民话语权薄弱 | 第99-100页 |
3.2.4 任务重、效率低、发展不可持续 | 第100页 |
3.3 现代乡村自主建造模式重构的基本方法 | 第100-107页 |
3.3.1 现代乡村自主建造的基本着力点 | 第101-102页 |
3.3.2 乡村自主建造现代重构的实质——社会重构 | 第102-103页 |
3.3.3 乡村社会重构的基本方式 | 第103-104页 |
3.3.4 乡村自主建造的现代重构原则 | 第104-105页 |
3.3.5 乡村自主建造的现代重构过程 | 第105-107页 |
3.4 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现阶段引导性框架 | 第107-110页 |
3.4.1 组织体系的法理构建 | 第107-109页 |
3.4.2 建造技术体系的工业化融入 | 第109-11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4章 现代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基本组织建构 | 第112-138页 |
4.1“村民主导、共同参与”的建造共同体 | 第113-118页 |
4.1.1 建造共同体的产生背景 | 第113-114页 |
4.1.2“村民主导、共同参与”的建造共同体 | 第114-115页 |
4.1.3 表现形态 | 第115-117页 |
4.1.4 基本特征 | 第117-118页 |
4.2 相关实践探索 | 第118-127页 |
4.2.1 美国乡村自主建造的组织机制实践 | 第119-123页 |
4.2.2 我国乡村自主建造的组织机制 | 第123-126页 |
4.2.3 小结 | 第126-127页 |
4.3 自主建造组织与行政管理体系的融入 | 第127-132页 |
4.3.1 乡村规划管理 | 第128-130页 |
4.3.2 施工组织管理 | 第130-131页 |
4.3.3 技术规范管理 | 第131页 |
4.3.4 基层组织建设 | 第131-132页 |
4.4 角色定位 | 第132-135页 |
4.4.1 村民 | 第133-134页 |
4.4.2 建筑师 | 第134-135页 |
4.4.3 政府角色 | 第13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35-138页 |
第5章 乡村自主建造模式适应现代社会的技术设计策略 | 第138-176页 |
5.1 乡村自主建造的技术策略 | 第138-152页 |
5.1.1 适宜技术理论 | 第139页 |
5.1.2 乡村建造的适宜技术探讨 | 第139-143页 |
5.1.3 传统乡村建造的适宜技术分析 | 第143-146页 |
5.1.4 工业化建造的适宜技术分析 | 第146-150页 |
5.1.5 寻求两者的融合 | 第150-152页 |
5.2 乡村自主建造的设计策略 | 第152-163页 |
5.2.1 平台化设计在乡村自主建造中的运用 | 第152页 |
5.2.2 平台化设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152-160页 |
5.2.3 乡村自主建造平台化设计体系的建构 | 第160-163页 |
5.3 平台化设计的实践探索 | 第163-173页 |
5.3.1 实践一——基于建造技术的建筑要素划分策略 | 第164-167页 |
5.3.2 实践二——基于形式构成的建筑要素划分策略 | 第167-171页 |
5.3.3 实践三——多系统的建筑要素划分策略 | 第171-1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73-176页 |
第6章 自主建造对现代乡村社会的反哺 | 第176-190页 |
6.1 自主建造下的乡村经济 | 第177-183页 |
6.1.1 乡村社会的经济构成 | 第177-179页 |
6.1.2 乡村经济与建造模式 | 第179-180页 |
6.1.3 自主建造对乡村经济的适应与促进 | 第180-183页 |
6.2 自主建造下的乡村文化 | 第183-187页 |
6.2.1 建造规程的内化 | 第184-186页 |
6.2.2 建造习俗的唤醒 | 第186-187页 |
6.3 自主建造下的乡村社会秩序 | 第187-18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89-190页 |
第7章 自主建造模式下的乡村空间形态 | 第190-202页 |
7.1 建造模式对乡村空间形态的作用 | 第191-192页 |
7.2 自主建造模式下的乡村空间形态特征 | 第192-199页 |
7.2.1 同质异构的空间特征 | 第193-194页 |
7.2.2 层级化的空间特征 | 第194-195页 |
7.2.3 因材而制的空间特征 | 第195-197页 |
7.2.4 承载内涵丰富的空间特征 | 第197-199页 |
7.3 自主建造模式下乡村空间形态的美学探讨 | 第199-20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201-202页 |
第8章 结语 | 第202-208页 |
8.1 主要观点 | 第202-204页 |
8.1.1 观点一:关于传统乡村自主建造模式 | 第202-203页 |
8.1.2 观点二:关于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现代重构 | 第203页 |
8.1.3 观点三:关于现阶段自主建造运行的外力推动策略 | 第203-204页 |
8.1.4 观点四:关于乡村空间形态美学 | 第204页 |
8.2 反思 | 第204-205页 |
8.2.1 反思一:乡村的现代转型 | 第204-205页 |
8.2.2 反思二:建筑学的学科范畴 | 第205页 |
8.3 论文创新点 | 第205页 |
8.4 展望 | 第205-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1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16-218页 |
致谢 | 第218-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