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9-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期待的创新 | 第11-12页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1.5.1 合作学习 | 第12-13页 |
1.5.2 同伴互助 | 第13-15页 |
2 同伴互助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 第15-24页 |
2.1 高中诗歌教学 | 第15-18页 |
2.1.1 高中诗歌特点 | 第15-16页 |
2.1.2 高中诗歌教学模式 | 第16-17页 |
2.1.3 高中诗歌教学的基本内容 | 第17-18页 |
2.2 高中诗歌教学现状 | 第18-19页 |
2.2.1 教学认识的偏颇 | 第18页 |
2.2.2 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 | 第18-19页 |
2.2.3 与课程标准的距离 | 第19页 |
2.3 同伴互助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 | 第19-24页 |
2.3.1 提高高中诗歌教学的实效性 | 第20-21页 |
2.3.2 提高学生审美、人文素养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 第21-22页 |
2.3.3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 第22-24页 |
3 同伴互助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理论概述 | 第24-41页 |
3.1 同伴互助的理论依据 | 第24-26页 |
3.1.1 吸取我国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合理因素 | 第24页 |
3.1.2 对我国基础教育影响较大的几种学习论 | 第24-26页 |
3.2 学生在同伴互助过程中要具备的要素 | 第26-28页 |
3.2.1 明确同伴互助小组成员间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 | 第27页 |
3.2.2 明确同伴互助小组个人和小组的责任 | 第27页 |
3.2.3 明确同伴互助小组要进行促进式的交流 | 第27页 |
3.2.4 明确同伴互助小组所必需的人际交往和小团队的技巧 | 第27-28页 |
3.3 老师在同伴互助过程中的作用 | 第28-41页 |
3.3.1 同伴互助教学前的决策 | 第28-33页 |
3.3.2 同伴互助教学中的解释任务与合作结构 | 第33-35页 |
3.3.3 同伴互助教学中的指导、监督与干预 | 第35-37页 |
3.3.4 同伴互助教学后的评价与处理 | 第37-41页 |
4 同伴互助在诗歌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 第41-46页 |
4.1 运用同伴互助学习诗歌的语言 | 第41-42页 |
4.1.1 常见类型 | 第41页 |
4.1.2 教学案例 | 第41-42页 |
4.2 运用同伴互助学习诗歌的形象 | 第42-44页 |
4.2.1 常见类型 | 第42页 |
4.2.2 教学案例 | 第42-44页 |
4.3 运用同伴互助学习诗歌的艺术技巧 | 第44-46页 |
4.3.1 常见类型 | 第44页 |
4.3.2 教学案例 | 第44-46页 |
5 同伴互助在高中诗歌教学实践中的展望及思考 | 第46-50页 |
5.1 同伴互助在高中诗歌教学实践中的展望 | 第46-48页 |
5.1.1 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 | 第46-47页 |
5.1.2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第47页 |
5.1.3 为学科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模式 | 第47页 |
5.1.4 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 | 第47-48页 |
5.2 同伴互助在高中诗歌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