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3页 |
(三)研究目标 | 第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一)国内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 | 第13-20页 |
(二)国外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 | 第20-24页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24-25页 |
三、研究设计 | 第25-36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二)概念框架 | 第26-28页 |
(三)样本数据与变量描述 | 第28-3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五)分析模型 | 第35-36页 |
四、本文研究思路 | 第36-39页 |
第二章 农村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现状调查 | 第39-47页 |
一、样本学生的总体状况 | 第39-42页 |
(一)个体层面同伴关系状况 | 第39-41页 |
(二)班级层面同伴关系状况 | 第41-42页 |
二、样本学生中不同群体的差异状况 | 第42-47页 |
(一)女生同伴关系状态好于男生 | 第42-43页 |
(二)年龄不同同伴关系状态不同,12 和16岁是转折点 | 第43-44页 |
(三)同伴关系在年级上无差异 | 第44-47页 |
第三章 样本学生同伴关系对其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47-61页 |
一、同伴关系与学生发展的相关性差异分析 | 第47-51页 |
(一)个体同伴关系不同,学生个体的发展状态也不同 | 第47-49页 |
(二)班级同伴关系不同,班级内个体的发展状态也不同 | 第49-50页 |
(三)班级同伴关系不同,班级的整体发展状态也不同 | 第50-51页 |
二、同伴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检验 | 第51-61页 |
(一)变量描述 | 第51-53页 |
(二)模型选取 | 第53-54页 |
(三)异方差及方差膨胀因子检验 | 第54-55页 |
(四)回归模型 | 第55-56页 |
(五)结果分析 | 第56-61页 |
第四章 样本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71页 |
一、分析影响因素的变量框架 | 第61-62页 |
(一)因变量 | 第61页 |
(二)自变量 | 第61-62页 |
二、鉴别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 | 第62-65页 |
(一)多层线性模型 | 第63-64页 |
(二)多元线性模型 | 第64-65页 |
三、影响因素的鉴别结果及分析 | 第65-71页 |
(一)影响个体层面同伴关系的因素及分析 | 第65-68页 |
(二)影响班级层面同伴关系的因素及分析 | 第68-71页 |
第五章 本文研究结果、讨论与对策建议 | 第71-85页 |
一、研究结果 | 第71-72页 |
(一)关于同伴关系现状的研究结果 | 第71页 |
(二)关于同伴关系对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结果 | 第71页 |
(三)关于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 第71-72页 |
二、结果讨论 | 第72-80页 |
(一)关于同伴关系现状的研究结果讨论 | 第72-74页 |
(二)关于同伴关系对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结果讨论 | 第74-75页 |
(三)关于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讨论 | 第75-78页 |
(四)关于本文结果与以往研究成果的比较 | 第78-80页 |
三、对策建议 | 第80-85页 |
(一)对学生个体的建议 | 第80-81页 |
(二)对学生父母的建议 | 第81页 |
(三)对班主任的建议 | 第81-82页 |
(四)对学校的建议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