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问题的缘起 | 第9-11页 |
1.1.1 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9页 |
1.1.2 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 | 第9-10页 |
1.1.3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然要求 | 第10页 |
1.1.4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教师个体差异性的必然要求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4.1 教师自主发展内涵研究 | 第13-14页 |
1.4.2 教师自主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3 教师自主发展策略、途径的研究 | 第15-16页 |
1.4.4 教师自主发展研究方法的研究 | 第16-18页 |
第2章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特征及意义 | 第18-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1.1 教师自主发展 | 第18页 |
2.2 教师自主发展的特征 | 第18-19页 |
2.2.1 自主发展同样依赖于外部环境 | 第18页 |
2.2.2 自主发展是教师能动性不断增长的过程 | 第18-19页 |
2.2.3 自主发展是教师必须把自己看成学习者 | 第19页 |
2.2.4 自主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工作环境 | 第19页 |
2.3 教师自主发展的意义 | 第19-21页 |
2.3.1 教师自主发展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19-20页 |
2.3.2 教师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 第20页 |
2.3.3 教师自主发展是教育和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关键 | 第20-21页 |
第3章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问卷的编制 | 第21-30页 |
3.1 研究设计 | 第21-23页 |
3.1.1 研究设计步骤 | 第21页 |
3.1.2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问卷结构设计 | 第21-23页 |
3.2 调查对象与统计方法 | 第23页 |
3.3 数据初步整理 | 第23-24页 |
3.4 测验结构分析 | 第24-27页 |
3.4.1 因素分析的适宜性 | 第24页 |
3.4.2 项目筛选 | 第24-25页 |
3.4.3 因素的确立 | 第25-27页 |
3.4.4 因素的命名 | 第27页 |
3.5 信度检验 | 第27-28页 |
3.6 效度检验 | 第28-30页 |
3.6.1 内容效度 | 第28页 |
3.6.2 结构效度 | 第28-30页 |
第4章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行为调查与分析 | 第30-47页 |
4.1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行为的总体状况分析 | 第32-35页 |
4.1.1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行为的总体水平分析 | 第32页 |
4.1.2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行为各因素的总体水平分析 | 第32-35页 |
4.2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行为各因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5-47页 |
4.2.1 不同性别的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4.2.2 不同年龄的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36-38页 |
4.2.3 不同教龄的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38-40页 |
4.2.4 不同任教阶段的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40-42页 |
4.2.5 不同学历的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42-43页 |
4.2.6 不同学校性质的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43-44页 |
4.2.7 有无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44页 |
4.2.8 不同职称的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44-47页 |
第5章 促进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策略和途径 | 第47-55页 |
5.1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 | 第47-51页 |
5.1.1 文本阅读 | 第47页 |
5.1.2 网络技术运用学习 | 第47-48页 |
5.1.3 合作学习 | 第48-49页 |
5.1.4 教育科研(行动研究) | 第49-50页 |
5.1.5 反思 | 第50-51页 |
5.2 促进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策略 | 第51-55页 |
5.2.1 内塑造自我,努力实现自主更新 | 第51-53页 |
5.2.2 外塑造环境,创设自主发展氛围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