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动汽车无刷直流电机模糊控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电动汽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1 国外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2 国内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电动汽车无刷直流电机的结构原理和数学模型 | 第16-24页 |
2.1 电动汽车电机的种类 | 第16-18页 |
2.2 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8-20页 |
2.2.1 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 | 第18-19页 |
2.2.2 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2.3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20-22页 |
2.3.1 电压方程 | 第20-21页 |
2.3.2 转矩方程 | 第21页 |
2.3.3 运动方程 | 第21页 |
2.3.4 状态方程 | 第21-22页 |
2.4 等效电路 | 第22页 |
2.5 电动汽车的动力学模型 | 第22-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电动汽车无刷直流电机调速控制策略 | 第24-28页 |
3.1 无刷直流电机的调速控制 | 第24页 |
3.2 无刷直流电机的转矩脉动 | 第24-25页 |
3.2.1 转矩脉动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3.2.2 转矩脉动的解决方法 | 第25页 |
3.3 无刷直流电机的位置信号检测方法 | 第25-27页 |
3.3.1 有位置传感器的信号检测方法 | 第25-26页 |
3.3.2 无位置传感器的信号检测方法 | 第26页 |
3.3.3 两种信号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26-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电动汽车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算法研究 | 第28-45页 |
4.1 常规PID控制 | 第28-29页 |
4.2 模糊控制 | 第29-35页 |
4.2.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30页 |
4.2.2 模糊控制器的基本结构 | 第30-32页 |
4.2.3 模糊控制器维数 | 第32页 |
4.2.4 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步骤 | 第32-35页 |
4.3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 | 第35-40页 |
4.3.1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结构 | 第35-36页 |
4.3.2 自适应模糊PID参数的整定原则 | 第36页 |
4.3.3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第36-40页 |
4.4 粒子群算法优化 | 第40-44页 |
4.4.1 粒子群算法 | 第40-42页 |
4.4.2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 第42页 |
4.4.3 参数优化步骤 | 第42-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仿真研究 | 第45-58页 |
5.1 无刷直流电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5-52页 |
5.1.1 电机本体模块 | 第45-46页 |
5.1.2 速度控制模块 | 第46-48页 |
5.1.3 电流滞环模块 | 第48页 |
5.1.4 参考电流模块 | 第48-49页 |
5.1.5 转矩计算模块 | 第49-50页 |
5.1.6 转速计算模块 | 第50页 |
5.1.7 电压逆变模块 | 第50页 |
5.1.8 电动汽车动力学模块 | 第50-51页 |
5.1.9 电机整体仿真模块 | 第51-52页 |
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2-57页 |
5.2.1 加减速工况下的仿真 | 第53-56页 |
5.2.2 爬坡工况下的仿真 | 第56页 |
5.2.3 有干扰情况下的仿真 | 第56-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总结 | 第58页 |
6.2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