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1-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当代轨道交通建筑特性与设计要求 | 第11-13页 |
1.1.2 BIM推动的建筑设计革命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2.1 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研究 | 第14-17页 |
1.2.2 BIM建筑设计的应用研究 | 第17-23页 |
1.3 研究范围及对象 | 第23-24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23-24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1.4 研究问题与意义 | 第24-26页 |
1.4.1 研究问题 | 第25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框架 | 第26-28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1.5.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6-28页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2 BIM应用与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效率提升研究 | 第31-53页 |
2.1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效率的内涵 | 第31-37页 |
2.1.1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建筑特点 | 第31-36页 |
2.1.2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的设计效率 | 第36-37页 |
2.2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7-42页 |
2.2.1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的工作方式 | 第37-41页 |
2.2.2 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效率的影响因素构架 | 第41-42页 |
2.3 基于BIM特性的设计效率提升研究 | 第42-52页 |
2.3.1 BIM的特点与可用性 | 第42-44页 |
2.3.2 BIM应用现状 | 第44-50页 |
2.3.3 BIM应用的问题 | 第50-51页 |
2.3.4 基于BIM特性与应用问题的设计协作方式 | 第51-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3 基于AHP的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效率提升策略选择研究 | 第53-74页 |
3.1 层次分析法(AHP)的权重计算原理 | 第53-57页 |
3.2 设计效率提升策略的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 第57-58页 |
3.3 设计效率影响因素的调查与数据收集 | 第58-62页 |
3.3.1 问卷设计原则 | 第58页 |
3.3.2 问卷发放与数据分析 | 第58-62页 |
3.4 设计效率提升的权重计算与方案选择 | 第62-69页 |
3.4.1 设计效率影响因素层次结构判断矩阵的构建与权重计算 | 第62-68页 |
3.4.2 BIM协作方案策略的权重计算 | 第68-69页 |
3.5 BIM协作设计效率提升的策略分析 | 第69-72页 |
3.5.1 BIM协作思维与协作方式 | 第69-70页 |
3.5.2 BIM协作设计效率提升的应用重点 | 第70-7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4 基于BIM协作的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效率提升策略 | 第74-123页 |
4.1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效率提升的BIM协作方案 | 第74-90页 |
4.1.1 团队协同 | 第74-77页 |
4.1.2 专业知识协同 | 第77-83页 |
4.1.3 数据标准协同 | 第83-90页 |
4.2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BIM协作导则研究 | 第90-121页 |
4.2.1 BIM协作合约 | 第90-91页 |
4.2.2 项目协同工作条件 | 第91-93页 |
4.2.3 设计前期 | 第93-97页 |
4.2.4 方案设计阶段 | 第97-110页 |
4.2.5 初步设计阶段 | 第110-116页 |
4.2.6 施工图设计阶段 | 第116-121页 |
4.2.7 通信方式及保密协议 | 第12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5 BIM协作导则指导下的设计实践研究 | 第123-140页 |
5.1 徐州轨道2号线奔腾大道站综合开发规划设计投标项目概况 | 第123-124页 |
5.2 BIM协同工作的实施计划 | 第124-128页 |
5.2.1 BIM协作设计条件 | 第124-126页 |
5.2.2 建模深度与模型划分 | 第126-128页 |
5.3 基于BIM协同工作平台的项目设计效率 | 第128-129页 |
5.4 项目各设计阶段的BIM协同应用 | 第129-137页 |
5.4.1 方案设计 | 第129-135页 |
5.4.2 初步设计 | 第135-137页 |
5.4.3 施工图设计 | 第13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7-14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3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140-141页 |
6.2 论文不足 | 第141-142页 |
6.3 前景展望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6页 |
附录A | 第146-148页 |
图索引 | 第148-150页 |
表索引 | 第150-153页 |
作者简历 | 第153-15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