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复杂性科学 | 第9页 |
1.1.2 参数化设计 | 第9-10页 |
1.1.3 景观都市主义 | 第10-11页 |
1.1.4 我国城市发展现状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1.2.1 国内外理论研究概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外设计实践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创新概要 | 第14-15页 |
1.3.3 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景观形态发生思维观构建 | 第17-33页 |
2.1 景观形态的认知发展 | 第17-19页 |
2.1.1 布景式“再现” | 第17-18页 |
2.1.2 景观形态的再思考 | 第18-19页 |
2.2 景观生命体的形态思辨 | 第19-26页 |
2.2.1 景观生命体的思考 | 第19-24页 |
2.2.2 生命体的形态思维 | 第24-26页 |
2.3 形态发生学的思维观构建 | 第26-31页 |
2.3.1 形态发生学的发展历程 | 第26-30页 |
2.3.2 形态发生学的思维特征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基于形态发生学的景观都市主义方法论 | 第33-49页 |
3.1 城市系统的形态发生 | 第33-37页 |
3.1.1 城市复杂系统视角 | 第33-35页 |
3.1.2 城市研究范式转换 | 第35-37页 |
3.2 景观都市主义语境下的形态发生 | 第37-43页 |
3.2.1 景观都市主义产生背景及定义 | 第37-41页 |
3.2.2 景观都市主义的形态发生思维 | 第41-43页 |
3.3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形态发生战略 | 第43-48页 |
3.3.1 初始条件的引导发生——VISTA圩田景观再生设计 | 第43-45页 |
3.3.2 过程介入的引导发生——OMA当斯维尔“树城”方案 | 第45-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基于数字化的形态发生学设计策略 | 第49-71页 |
4.1 德勒兹的设计哲学启示 | 第49-59页 |
4.1.1 空间——平滑空间理论 | 第49-53页 |
4.1.2 生态——动态生成理论 | 第53-59页 |
4.2 计算机辅助形态设计 | 第59-63页 |
4.2.1 科学思维的嬗变 | 第59-61页 |
4.2.2 模拟技术的突破 | 第61-63页 |
4.2.3 新形式主义的形态观 | 第63页 |
4.3 基于数字技术的形态发生模型战术 | 第63-68页 |
4.3.1 AA景观机器 | 第63-65页 |
4.3.2 FOA系统发生 | 第65-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五章 景观数字形态发生机制与实践 | 第71-91页 |
5.1 景观的数字形态发生 | 第71-85页 |
5.1.1 拓扑(平滑、折叠)发生 | 第71-77页 |
5.1.2 参数、算法(几何、生物)发生 | 第77-85页 |
5.2 景观形态发生设计流程——以AALU“战略性形态”案例为例 | 第85-90页 |
5.2.1 AALU发展简介及在地实践 | 第85页 |
5.2.2 战略性形态(Tactical Morphologies)案例设计流程 | 第85-9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语——探索景观设计的无限可能性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图片索引 | 第101-109页 |
作者简介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