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第10-11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2.3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2.3 国外实践案例分析 | 第16-18页 |
2.3.1 新加坡规划体系与白地规划 | 第16-18页 |
2.3.2 美国波特兰区划叠加 | 第18页 |
2.4 小结 | 第18-21页 |
第三章 杭州历史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问题分析 | 第21-29页 |
3.1 我国历史资源保护与利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3.1.1 谁来做价值判断——论历史资源价值的判定 | 第21-22页 |
3.1.2 空谈有物、实则无助——论保护规划之困境 | 第22-23页 |
3.1.3 特殊地区一般化——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限性 | 第23-24页 |
3.2 杭州历史资源保护与利用问题分析 | 第24-28页 |
3.2.1 杭州的历史演变 | 第24-25页 |
3.2.2 杭州历史资源保护的成果 | 第25-27页 |
3.2.3 杭州历史资源保护的问题 | 第27-28页 |
3.2.4 未来的挑战 | 第28页 |
3.3 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基于城市地块的历史资源评价研究——以杭州湖滨清波管理单元为例 | 第29-51页 |
4.1 湖滨清波单元简述 | 第29-30页 |
4.2 基于城市地块的评价体系的建构 | 第30-32页 |
4.3 基于GIS平台的评价体系 | 第32-33页 |
4.3.1 评价方法 | 第32页 |
4.3.2 评价技术路线 | 第32页 |
4.3.3 评价指标表 | 第32-33页 |
4.4 历史价值分析 | 第33-43页 |
4.4.1 物质文化遗产 | 第33-36页 |
4.4.2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36-37页 |
4.4.3 地下遗址 | 第37-40页 |
4.4.4 历史信息 | 第40-43页 |
4.5 城市发展价值研究 | 第43-47页 |
4.5.1 经济价值研究 | 第43-44页 |
4.5.2 土地可利用性评估 | 第44-46页 |
4.5.3 交通可达性评估 | 第46-47页 |
4.6 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4.7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中的历史资源保护与更新 | 第51-72页 |
5.1 湖滨清波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 第51-54页 |
5.1.1 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简述 | 第51-52页 |
5.1.2 湖滨清波单元历版控规解读 | 第52-54页 |
5.2 历史地块控制内容研究 | 第54-58页 |
5.2.1 一般地区控规与历史地块控规的差异 | 第54-55页 |
5.2.2 一般地区控规指标体系 | 第55页 |
5.2.3 历史地块指标体系 | 第55-58页 |
5.3 叠加图则 | 第58-71页 |
5.3.1 叠加图则的适用范围 | 第58-59页 |
5.3.2 历史叠加图则实例分析 | 第59-68页 |
5.3.3 历史叠加图则示例——以三元坊地块为例 | 第68-71页 |
5.4 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72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A | 第78-88页 |
附录B | 第88-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