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高密度中心区建筑导向的城市型公共空间补偿设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5页
    1.1 研究背景第8-13页
        1.1.1 城市高密度发展的趋势第8-11页
        1.1.2 城市高密度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第11-12页
        1.1.3 小结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综述第15-22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5-18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8-21页
        1.3.3 小结第21-22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2-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22页
        1.4.2 研究方法第22-24页
    1.5 研究框架第24-25页
第二章 城市高密度中心区公共空间补偿第25-49页
    2.1 城市高密度中心区第25-30页
        2.1.1 城市高密度中心区形成的原因第25-26页
        2.1.2 城市高密度中心区的特点与优势第26-29页
        2.1.3 城市高密度中心区的环境问题第29-30页
    2.2 城市高密度中心区公共空间第30-37页
        2.2.1 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第30-32页
        2.2.2 城市高密度中心区公共空间的问题第32-35页
        2.2.3 城市高密度中心区对公共空间的特殊需求第35-37页
    2.3 建筑导向的城市型公共空间补偿第37-47页
        2.3.1 建筑导向的城市型公共空间类型第37-41页
        2.3.2 建筑导向城市型公共空间的基本特性第41-44页
        2.3.3 建筑导向城市型公共空间的作用第44-45页
        2.3.4 建筑导向城市型公共空间补偿的概念第45-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三章 建筑导向的城市型公共空间补偿设计的策略第49-61页
    3.1 容积率奖励与开发强度转移策略第49-52页
        3.1.1 容积率奖励策略第49-50页
        3.1.2 开发强度转移策略第50-52页
    3.2 三维评价指标拓展策略第52-56页
        3.2.1 现有的公共空间评价指标第52-53页
        3.2.2 三维公共空间评价指标拓展第53-56页
    3.3 公共空间拓展的城市管理策略第56-59页
        3.3.1 基于空间的公共空间管理策略第56-59页
        3.3.2 基于时间的公共空间管理策略第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建筑导向的城市型公共空间的补偿设计方法第61-90页
    4.1 地面环境的空间释放第61-70页
        4.1.1 底部架空模式第61-65页
        4.1.2 体量悬挑模式第65-67页
        4.1.3 主体漂浮模式第67-69页
        4.1.4 空中巨构模式第69-70页
    4.2 建筑基面的立体设计第70-79页
        4.2.1 次级地面的空中模式第71-74页
        4.2.2 多首层的下沉模式第74-76页
        4.2.3 依托地形高差的多层基面模式第76-78页
        4.2.4 依托空中步行的多层基面模式第78-79页
    4.3 空间节点的区域整合第79-88页
        4.3.1 集中空间的形态互补模式第79-82页
        4.3.2 分散空间的统筹整合模式第82-83页
        4.3.3 增设顶界面的整合模式第83-85页
        4.3.4 整体连通的整合模式第85-88页
    4.4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五章 建筑导向的城市型公共空间的城市化衔接方法第90-110页
    5.1 结合街道环境的公共空间关联性设计第90-94页
        5.1.1 沿街界面的内向渗透第90-91页
        5.1.2 街区空间的区域缝合第91-93页
        5.1.3 街道沿线的节点塑造第93-94页
    5.2 结合城市要素的公共空间整体性设计第94-102页
        5.2.1 连接城市公共空间的步行路径第94-97页
        5.2.2 强化城市空间轴线的形态关系第97-99页
        5.2.3 建立城市自然景观的视线通廊第99-100页
        5.2.4 营造城市历史文脉的场所特征第100-102页
    5.3 结合城市交通的公共空间立体化设计第102-108页
        5.3.1 人车分流的交叉模式第102-105页
        5.3.2 结合公共交通的立体模式第105-106页
        5.3.3 以地铁站点为中心的网络模式第106-108页
    5.4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2页
    6.1 研究总结与现状评述第110-111页
        6.1.1 建筑导向的城市型公共空间补偿设计总结第110页
        6.1.2 我国主要城市高密度中心区城市型公共空间现状第110-111页
    6.2 建筑导向的城市型公共空间发展展望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5页
附录A 建筑导向的城市型公共空间补偿设计案例汇总第115-12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城镇近郊生态旅游区规划研究--以小南海规划为例
下一篇:长治上党城镇群综合交通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