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2.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2.2 生态廊道的相关概念及分类 | 第14页 |
2.2.1 生态廊道的概念 | 第14页 |
2.2.2 生态廊道的分类 | 第14页 |
2.3 生态廊道的构成原理 | 第14-15页 |
2.3.1 构成生态廊道的宽度原理 | 第14页 |
2.3.2 构成生态廊道的数目原理 | 第14-15页 |
2.3.3 构成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原理 | 第15页 |
2.3.4 构成生态廊道的构成原理 | 第15页 |
2.4 生态廊道的理论研究动态 | 第15-23页 |
2.4.1 生态廊道的提出 | 第15-16页 |
2.4.2 生态廊道的国内外建设研究 | 第16-19页 |
2.4.3 中国、美国、欧洲生态廊道规划方法比较 | 第19-21页 |
2.4.4 国内外相关案例 | 第21-23页 |
2.4.5 国内生态廊道发展存在的现状问题 | 第23页 |
2.5 城市生态廊道中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建设 | 第23-26页 |
2.5.1 慢行交通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 第23-24页 |
2.5.2 慢行交通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4-25页 |
2.5.3 建设慢行交通的意义 | 第25-26页 |
2.5.4 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廊道的有机结合 | 第26页 |
2.5.5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2.6 城市生态廊道中“海绵城市”的发展建设 | 第26-29页 |
2.6.1 海绵城市的概念 | 第26-27页 |
2.6.2 海绵城市理论的发展 | 第27页 |
2.6.3 建设海绵城市的规范要点 | 第27-28页 |
2.6.4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 第28页 |
2.6.5 海绵城市与城市生态廊道结合 | 第28-29页 |
3 郑州市北三环东延路生态廊道概况 | 第29-33页 |
3.1 项目背景 | 第29-30页 |
3.1.1 郑州市自然、地理概况 | 第29页 |
3.1.2 水文资源 | 第29页 |
3.1.3 植物资源 | 第29页 |
3.1.4 历史文化 | 第29-30页 |
3.2 项目概况 | 第30-33页 |
3.2.1 地理位置 | 第30页 |
3.2.2 项目位置 | 第30-31页 |
3.2.3 基地背景分析 | 第31页 |
3.2.4 场地现状分析 | 第31页 |
3.2.5 交通分析 | 第31-32页 |
3.2.6 周边用地规划分析 | 第32-33页 |
4 郑州市北三环东延路生态廊道总体规划设计 | 第33-59页 |
4.1 规划依据 | 第33页 |
4.2 设计理念 | 第33页 |
4.3 目标定位 | 第33-34页 |
4.4 规划原则 | 第34页 |
4.5 北三环东延路生态廊道规划设计 | 第34-52页 |
4.5.1 景观组织结构 | 第35页 |
4.5.2 景观轴线分析 | 第35-36页 |
4.5.3 道路节点分析 | 第36页 |
4.5.4 景观竖向设计分析 | 第36-37页 |
4.5.5 主要景观节点 | 第37-44页 |
4.5.6 慢行交通系统在在北三环东延路生态廊道中的应用 | 第44-47页 |
4.5.7“海绵城市”理念在北三环东延路生态廊道中的应用 | 第47-49页 |
4.5.8 其他设计 | 第49-51页 |
4.5.9 经济技术指标 | 第51-52页 |
4.6 植物景观营造 | 第52-59页 |
4.6.1 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 | 第52-55页 |
4.6.2 植物景观的色彩感觉和种植方式 | 第55-56页 |
4.6.3 植物景观的文化设计 | 第56-57页 |
4.6.4 不同道路植物树种的选择 | 第57-59页 |
5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英文摘要 | 第62页 |
附表与附图 | 第63-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