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面向游戏与动画应用的阴影技术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0页
插图目录第10-13页
表格目录第13-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6页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6-17页
    1.2 阴影的相关概念第17-18页
        1.2.1 阴影的形成第17页
        1.2.2 硬阴影和软阴影第17-18页
    1.3 研究现状介绍第18-25页
        1.3.1 对硬阴影渲染算法的衍生第18-20页
        1.3.2 光线跟踪相关的一些阴影算法第20-22页
        1.3.3 基于渲染方程的方法第22-24页
        1.3.4 采用的技术路线和主要问题第24-25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第25-26页
        1.4.1 论文研究内容第25页
        1.4.2 论文结构第25-26页
第二章 PRT基本框架第26-37页
    2.1 渲染方程第26-28页
    2.2 坐标系的选取第28-30页
    2.3 PRT相关方法介绍第30-36页
        2.3.1 投影变换第30-31页
        2.3.2 PRT方法的主要流程第31-33页
        2.3.3 两维哈尔小波第33-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数据预处理第37-61页
    3.1 遮挡函数采样第37-48页
        3.1.1 阴影场(Shadow Fields)第37-40页
        3.1.2 单个采样点上的遮挡函数采样第40-48页
        3.1.3 自遮挡函数的处理第48页
    3.2 环境光源的采样第48-50页
    3.3 BRDF数据获取第50-53页
    3.4 球面采样点分布方式第53-54页
    3.5 两维哈尔小波变换第54-56页
    3.6 采样点标记方式与数据插值第56-60页
        3.6.1 采样点标记与数据插值概述第57页
        3.6.2 球面阴影场采样点标记与数据插值第57-59页
        3.6.3 平面阴影场采样点标记与数据插值第59页
        3.6.4 BRDF采样点标记与数据插值第59-60页
    3.7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Tree-Structured算法在GPU上的实现第61-82页
    4.1 Tree-Structured算法简介第61-62页
    4.2 Aug-Tree数据结构的实现方式第62-71页
        4.2.1 基于映射数组的实现方式第62-65页
        4.2.2 基于深度遍历序列的实现方式第65-68页
        4.2.3 Psum节点属性的实现方式第68-71页
    4.3 对于环境光源的处理第71-74页
        4.3.1 基于环境光源的优化第72-74页
    4.4 局部最大限定尺度第74-76页
    4.5 T-S算法的一些具体实现第76-80页
        4.5.1 NodeList数据结构第77-79页
        4.5.2 GetW()函数的改写第79页
        4.5.3 递归流程的回溯化第79-80页
    4.6 其他方面的优化第80页
        4.6.1 纹理的导入第80页
        4.6.2 有效利用深度缓存第80页
    4.7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球面极坐标系下的函数旋转第82-93页
    5.1 双重映射问题第82-83页
    5.2 球面极坐标系下的旋转映射第83-85页
    5.3 旋转系数矩阵的计算第85-89页
        5.3.1 基于GPU的计算方式第85-86页
        5.3.2 基于CPU的计算方式第86-89页
    5.4 一种单物体旋转时的系数矩阵第89-92页
    5.5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六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比较第93-105页
    6.1 遮挡函数采样的结果分析第93-95页
    6.2 在GPU上实现Tree-Structured算法的相关结果分析第95-98页
        6.2.1 正确性验证第95-97页
        6.2.2 两种数据结构实现方式的比较第97页
        6.2.3 对于环境光源优化后的效率提升第97-98页
    6.3 基于小波变换的物体旋转方法的相关结果分析第98-102页
        6.3.1 准确性验证第98-100页
        6.3.2 系数调整时的渲染速率第100-101页
        6.3.3 旋转系数矩阵的计算时间第101-102页
    6.4 本章小结第102-105页
第七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原材料的第三方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下一篇: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