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草根文化”概念的分析 | 第11-20页 |
1.1 “草根文化”的定义 | 第11-16页 |
1.1.1 “草根”与“草根”阶层 | 第11-13页 |
1.1.2 文化的定义 | 第13-14页 |
1.1.3 “草根文化”的定义 | 第14-16页 |
1.2 “草根文化”的特征分析 | 第16-20页 |
第二章 “草根文化”的两种类型 | 第20-37页 |
2.1 乡村“草根文化”——一胶东地区为例 | 第20-30页 |
2.1.1 胶东地区“草根文化”的形成 | 第20-24页 |
2.1.2 胶东地区“草根文化”的特征 | 第24-27页 |
2.1.3 胶东“草根文化”与当代社会经发展的互动 | 第27-30页 |
2.2 城市“草根文化”分析 | 第30-37页 |
2.2.1 城市“草根文化”的起源 | 第30-31页 |
2.2.2 城市“草根文化”特征 | 第31-33页 |
2.2.3 城市“草根文化”与整个社会的互动 | 第33-37页 |
第三章 “草根文化”的社会功能分析 | 第37-42页 |
3.1 “草根文化”的正向社会功能 | 第37-40页 |
3.1.1 认同的功能 | 第37-38页 |
3.1.2 规范的功能 | 第38页 |
3.1.3 整合的功能 | 第38-39页 |
3.1.4 创造的功能 | 第39-40页 |
3.2 “草根文化”的负向社会功能 | 第40-42页 |
3.2.1 弱化的价值性功能 | 第40页 |
3.2.2 盲目的逐利化功能 | 第40-41页 |
3.2.3 弱化的主体性功能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草根文化”的社会功能优化 | 第42-45页 |
4.1 优化生存环境 | 第42-43页 |
4.2 优化互动机制 | 第43页 |
4.3 优化传播形式和内容 | 第43页 |
4.4 优化引导机制 | 第43-45页 |
参考书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