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5-18页 |
1.1 骨质增生概述 | 第5-7页 |
1.1.1 骨质增生的分类 | 第5-6页 |
1.1.2 骨质增生的病因 | 第6-7页 |
1.2 腰椎骨质增生症 | 第7-10页 |
1.2.1 腰椎骨质增生症主要症状 | 第7-8页 |
1.2.2 腰椎骨质增生的病因病理和形成机制 | 第8-10页 |
1.3 骨的功能适应性原理 | 第10-14页 |
1.3.1 骨的功能适应性原理--Wolff定律 | 第10-11页 |
1.3.2 骨功能适应性的定量描述--骨再造方程 | 第11-14页 |
1.4 骨结构模拟的生理过程 | 第14-16页 |
1.4.1 骨结构模拟的生理基础 | 第14-15页 |
1.4.2 骨结构模拟的自我控制假设 | 第15-16页 |
1.5 选题的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腰椎解剖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性 | 第18-32页 |
2.1 腰椎的解剖结构 | 第18-25页 |
2.1.1 椎体 | 第18-21页 |
2.1.2 椎间盘 | 第21-22页 |
2.1.3 腰椎韧带 | 第22-25页 |
2.2 腰椎的生物力学特性 | 第25-32页 |
2.2.1 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 | 第26-29页 |
2.2.2 椎体的生物力学特性 | 第29-30页 |
2.2.3 椎弓及关节突关节生物力学特性 | 第30页 |
2.2.4 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腰椎椎体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的模拟 | 第32-42页 |
3.1 骨再造方程 | 第32-33页 |
3.2 激励及其算例 | 第33-34页 |
3.2.1 激励 | 第33-34页 |
3.2.2 算例 | 第34页 |
3.3 腰椎椎体冠状面有限元模型及载荷 | 第34-39页 |
3.4 收敛准则 | 第39-40页 |
3.5 椎体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的模拟结果 | 第40页 |
3.6 讨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腰椎椎体冠状面骨质增生的模拟 | 第42-61页 |
4.1 骨再造方程 | 第42-43页 |
4.2 椎间盘退变引发骨质增生的模拟 | 第43-53页 |
4.2.1 椎间盘退变引发骨质增生的有限元模型 | 第43-44页 |
4.2.2 椎间盘退变后椎体上的载荷 | 第44-52页 |
4.2.3 骨质增生发生过程中载荷分布形态 | 第52-53页 |
4.3 韧带-椎间盘、椎体间隙引发的骨质增生的模拟 | 第53-55页 |
4.3.1 韧带-椎间盘、椎体间隙及骨赘的形成 | 第53页 |
4.3.2 有限元模型 | 第53-54页 |
4.3.3 载荷的选取 | 第54-55页 |
4.4 收敛准则 | 第55-56页 |
4.5 模拟的方法与结果 | 第56-61页 |
4.5.1 模拟的方法和过程 | 第56-57页 |
4.5.2 模拟的结果 | 第57-59页 |
4.5.3 讨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 谢 | 第64-65页 |
摘 要 | 第65-67页 |
ABSTRACT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