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碳和硅)及其化合物论文--硅Si论文

多孔二氧化硅系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36页
    1.1 前言第9-10页
    1.2 介孔二氧化硅形貌控制第10-16页
        1.2.1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机理第11-13页
        1.2.2 介孔二氧化硅微球体(Mesoporous Silica Microspheres,MSM)第13页
        1.2.3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体(Mesoporous Silica Nanospheres,MSN)第13-14页
        1.2.4 介孔二氧化硅胶体(Colloidal Mesoporous Silica,CMS)第14-15页
        1.2.5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Hollow Mesoporous Silica,HMS)第15-16页
    1.3 介孔二氧化硅功能化第16-21页
        1.3.1 接枝反应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第16-17页
        1.3.2 共缩聚反应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第17-19页
        1.3.3 直接采用带有功能基团的有机硅烷合成有序介孔有机硅(Periodic Mesoporous Organosilicas,PMOs)第19-21页
    1.4 核壳结构二氧化硅材料的发展第21-24页
        1.4.1 Au@SiO_2核壳结构材料的发展第22-23页
        1.4.2 Fe3O4@SiO_2核壳结构材料的发展第23-24页
    1.5 多孔分子筛材料在捕获二氧化碳方面的发展第24-34页
        1.5.1 分子筛材料简介第24-26页
        1.5.2 分子筛材料研究进展第26-28页
        1.5.3 分子筛材料合成技术第28-32页
            1.5.3.1 ZSM-5 分子筛合成技术第29-30页
            1.5.3.2 X 和 Y 型分子筛合成技术第30页
            1.5.3.3 A 型分子筛合成技术第30-31页
            1.5.3.4 沸石膜合成技术第31-32页
        1.5.4 分子筛材料在捕获 CO_2方面的应用第32-34页
            1.5.4.1 捕获 CO_2技术的提出与发展第32-33页
            1.5.4.2 多孔分子筛捕获 CO_2方面的发展第33-34页
    1.6 本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和创新性第34-36页
        1.6.1 设计思路及背景意义第34-35页
        1.6.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5页
        1.6.3 本论文的创新性第35-36页
第二章 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研究第36-52页
    2.1 实验设计思路第36页
    2.2 实验过程第36-39页
        2.2.1 实验药品第36-37页
        2.2.2 合成过程第37-39页
            2.2.2.1 活化并氨基化水杨酸第37-38页
            2.2.2.2 荧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第38-39页
    2.3 研究方法及分析手段第39-40页
        2.3.1 透射电子显微结构分析(TEM)第39页
        2.3.2 样品颗粒尺寸测试第39页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9页
        2.3.4 荧光测试第39-40页
        2.3.5 N2吸附法比表面积测量第40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0-50页
        2.4.1 形貌分析第40-47页
        2.4.2 荧光测试第47-49页
        2.4.3 N2吸附法比表面积测量第49-50页
    2.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三章 具有发散性定向孔道的中空二氧化硅材料的研究第52-64页
    3.1 研究产生的背景第52页
    3.2 实验过程第52-56页
        3.2.1 实验药品第52页
        3.2.2 纯 ROPHS 样品合成第52-54页
        3.2.3 Au@ROPHS 样品的合成第54-55页
            3.2.3.1 Au 纳米胶体颗粒的合成第54-55页
            3.2.3.2 Au@ROPHS 颗粒的合成第55页
        3.2.4 Fe3O4@ROPHS 样品的合成第55-56页
            3.2.4.1 Fe3O4纳米颗粒的合成第56页
            3.2.4.2 Fe3O4@ROPHS 颗粒的合成第56页
    3.3 研究方法及分析手段第56-57页
        3.3.1 透射电子显微结构分析第56-57页
        3.3.2 XRD 测试第57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7-63页
        3.4.1 纯 ROPHS 样品的性能第57-60页
        3.4.2 Au@ROPHS 样品的性能第60-62页
        3.4.3 Fe3O4@ROPHS 样品的性能第62-63页
    3.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分子筛的合成及在吸附 CO_2方面的应用研究第64-94页
    4.1 主要研究内容第64页
    4.2 实验过程第64-68页
        4.2.1 实验药品第64页
        4.2.2 样品合成第64-67页
            4.2.2.1 ZSM-5 合成过程第64-66页
            4.2.2.2 Silicalite-1 合成过程第66页
            4.2.2.3 Zeolite Y 合成过程第66-67页
        4.2.3 离子交换第67-68页
    4.3 研究方法及分析手段第68-70页
        4.3.1 TGA(Thermogravimetry Analysis)测试第68-69页
        4.3.2 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测试(MAS NMR)第69-70页
        4.3.3 N2吸附法比表面积测量第70页
        4.3.4 电子扫描及 X 射线能谱分析(SEM/EDX)第70页
        4.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70页
        4.3.6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70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70-91页
        4.4.1 ZSM-5 系列分子筛第70-82页
            4.4.1.1 晶相结构与 BET 结果讨论第71-74页
            4.4.1.2 形貌分析第74-77页
            4.4.1.3 CO_2吸附能力讨论第77-78页
            4.4.1.4 NMR 结果讨论第78-82页
        4.4.2 Silicalite-1 分子筛第82-85页
        4.4.3 Zeolite Y 分子筛第85-89页
        4.4.4 13X 分子筛样品第89-91页
    4.5 本章小结第91-94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94-98页
    5.1 全文结论第94-96页
    5.2 展望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13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七号信令监测的移动通信故障定位技术研究
下一篇:腰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的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