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盆地北部中、新生界沉积特征及油气远景
前 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地质背景 | 第12-20页 |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勘探概况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地层沉积背景 | 第14-20页 |
1.3.1 震旦系基底及三叠系 | 第16页 |
1.3.2 白垩系 | 第16-18页 |
1.3.3 下第三系阜宁组 | 第18页 |
1.3.4 下第三系戴南组与三垛组 | 第18页 |
1.3.5 上第三系及第四系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单井相分析 | 第20-42页 |
第一节 相标志 | 第20-25页 |
2.1.1 颜色 | 第20页 |
2.1.2 岩石类型 | 第20-21页 |
2.1.3 原生沉积构造 | 第21页 |
2.1.4 古生物化石 | 第21-23页 |
2.1.5 测井曲线形态及其组合特征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沉积相类型 | 第25-32页 |
2.2.1 河流相 | 第25-27页 |
2.2.2 扇三角洲相 | 第27-30页 |
2.2.3 湖相 | 第30-32页 |
第三节 沉积相分布(横向对比) | 第32-36页 |
2.3.1 泰州组沉积分布特征 | 第33页 |
2.3.2 阜宁组沉积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2.3.3 三垛、戴南组沉积分布特征 | 第34-36页 |
第四节 沉积演化特征(沉积相的纵向变化) | 第36-42页 |
2.4.1 下第三系阜宁组 | 第36-38页 |
2.4.2 上白垩系泰州组 | 第38-42页 |
第三章 地震相分析 | 第42-61页 |
第一节 地震相的概念 | 第42页 |
第二节 地震层位标定 | 第42-46页 |
第三节 地震相的转化(地震相与沉积相的关系)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地震相分析参数的选用及其含义 | 第47-49页 |
3.4.1 频率 | 第47页 |
3.4.2 振幅 | 第47-48页 |
3.4.3 连续性 | 第48页 |
3.4.4 内部反射结构 | 第48-49页 |
第五节 地震相类型及分布 | 第49-61页 |
3.5.1 三垛戴南组地震相类型及分布 | 第49-51页 |
3.5.2 阜宁组地震相类型及分布 | 第51-55页 |
3.5.3 上白垩统泰州组地震相类型及分布 | 第55-56页 |
3.5.4 中白垩统赤山蒲口组地震相类型及分布 | 第56-58页 |
3.5.5 下白垩统地震相类型及分布 | 第58-61页 |
第四章 沉积特征 | 第61-70页 |
第一节 中生界沉积特征 | 第61-64页 |
4.1.1 下白垩统沉积特征 | 第61-62页 |
4.1.2 中白垩统赤山蒲口组沉积特征 | 第62-63页 |
4.1.3 上白垩统泰州组沉积特征 | 第63-64页 |
第二节 新生界沉积特征 | 第64-66页 |
4.2.1 阜宁组沉积特征 | 第64-65页 |
4.2.2 三垛戴南组沉积特征 | 第65-66页 |
第三节 沉积模式 | 第66-70页 |
4.3.1 白垩系沉积充填模式 | 第66-67页 |
4.3.2 阜宁组沉积充填模式 | 第67-68页 |
4.3.3 三垛戴南组沉积充填模式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油气远景分析 | 第70-74页 |
第一节 生油层 | 第70-71页 |
第二节 储集层 | 第71-72页 |
第三节 盖层 | 第72页 |
第四节 构造圈闭 | 第72页 |
第五节 生储盖组合 | 第72-74页 |
结 论 | 第74-76页 |
致 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中文摘要 | 第81-84页 |
英文摘要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