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第11-17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7页 |
1.4 框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1 框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0页 |
第2章 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 第20-29页 |
2.1 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2.2 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特征分析 | 第22-29页 |
2.2.1 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规模特征 | 第22-23页 |
2.2.2 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来源地特征 | 第23-26页 |
2.2.3 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区位分布特征 | 第26-27页 |
2.2.4 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行业分布特征 | 第27-29页 |
第3章 制造业利用外资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描述 | 第29-39页 |
3.1 外资质量诠释 | 第29-30页 |
3.2 制造业利用外资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34页 |
3.2.1 资本贡献率 | 第30-31页 |
3.2.2 外商投资率 | 第31页 |
3.2.3 出口贡献率 | 第31-32页 |
3.2.4 就业贡献率 | 第32页 |
3.2.5 税收贡献率 | 第32-33页 |
3.2.6 高技术贡献率 | 第33页 |
3.2.7 管理水平贡献率 | 第33-34页 |
3.2.8 技术进步贡献率 | 第34页 |
3.3 评价方法描述 | 第34-39页 |
3.3.1 评价方法选择 | 第34-35页 |
3.3.2 灰色关联投影模型描述 | 第35-39页 |
第4章 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质量的实证分析 | 第39-59页 |
4.1 2005—2014年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质量评价 | 第39-44页 |
4.1.1 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39-40页 |
4.1.2 我国制造业整体利用外资质量的实证检验 | 第40-43页 |
4.1.3 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4.2 2005年和2014年我国制造业分行业利用外资质量比较 | 第44-57页 |
4.2.1 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44-46页 |
4.2.2 2005年和2014年制造业分行业利用外资质量的实证检验 | 第46-55页 |
4.2.3 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4.3 本章结论 | 第57-59页 |
第5章 影响制造业利用外资质量的因素分析 | 第59-64页 |
5.1 制造业的行业结构落后 | 第59-60页 |
5.2 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区域不平衡 | 第60页 |
5.3 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不高 | 第60-61页 |
5.4 对制造业利用外资的管理水平较低 | 第61-62页 |
5.5 外资对核心技术的封锁 | 第62-64页 |
第6章 提高制造业利用外资质量的政策建议 | 第64-69页 |
6.1 增强高端制造业引资能力 | 第64-65页 |
6.2 提高对外资利用的管理水平 | 第65-66页 |
6.3 打破外商的技术封锁 | 第66页 |
6.4 增强制造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 第66-67页 |
6.5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注释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