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5页 |
1.1 米糠和小麦麸皮的利用和开发 | 第17-24页 |
1.1.1 米糠的利用和开发 | 第17-21页 |
1.1.2 小麦麸皮的利用和开发 | 第21-24页 |
1.2 珍稀食用菌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 第24-26页 |
1.2.1 灵芝 | 第25页 |
1.2.2 虫草 | 第25页 |
1.2.3 灰树花 | 第25页 |
1.2.4 猴头菇 | 第25-26页 |
1.2.5 香菇 | 第26页 |
1.3 食用菌富集微量元素 | 第26-27页 |
1.3.1 食用菌富集硒 | 第26页 |
1.3.2 食用菌富集锌 | 第26-27页 |
1.3.3 食用菌富集锗 | 第27页 |
1.3.4 食用菌富集锰 | 第27页 |
1.4 灰树花菌种的改良 | 第27-28页 |
1.5 食用菌生长的动力学模型 | 第28-30页 |
1.5.1 食用菌菌丝生长量的动力学模型 | 第28-29页 |
1.5.2 产物合成动力学模型 | 第29-30页 |
1.5.3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 | 第30页 |
1.6 保健食品概况及食用菌保健食品的研发 | 第30-32页 |
1.6.1 保健食品概述 | 第30-31页 |
1.6.2 食用菌保健食品的研发 | 第31-32页 |
1.7 本文研究的思路及创新点设计 | 第32-35页 |
1.7.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1.7.2 本文的创新点设计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液态发酵米糠和麸皮全料灰树花菌株的诱变 | 第35-57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5-37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36-37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37-42页 |
2.3.1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 第37页 |
2.3.2 培养方法 | 第37-38页 |
2.3.3 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2.3.4 紫外诱变方法 | 第39-40页 |
2.3.5 微波诱变方法 | 第40-41页 |
2.3.6 诱变菌株的初筛、复筛和摇瓶筛选 | 第41-4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2-55页 |
2.4.1 紫外诱变初筛获取的目标菌株 | 第42-44页 |
2.4.2 紫外诱变复筛获取的目标菌株 | 第44-49页 |
2.4.3 微波诱变初筛获取的目标菌株 | 第49-51页 |
2.4.4 微波诱变复筛获取的目标菌株 | 第51-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新菌株液态发酵米糠和麸皮全料的发酵工艺及放大试验 | 第57-105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57-61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57-58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58-61页 |
3.3 试验操作方法 | 第61-63页 |
3.3.1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 第61-62页 |
3.3.2 培养方法 | 第62页 |
3.3.3 测定方法 | 第62-63页 |
3.4 试验方案 | 第63-69页 |
3.4.1 单因素试验方案 | 第63-66页 |
3.4.2 培养基优化试验设计 | 第66-69页 |
3.4.3 放大试验方案 | 第69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69-102页 |
3.5.1 单因素试验结果及讨论 | 第69-90页 |
3.5.2 培养基优化试验的数学模型和解释 | 第90-97页 |
3.5.3 10L、50L、500L发酵罐放大试验结果 | 第97-10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02-105页 |
第四章 新菌株液态发酵米糠麸皮全料的动力学模型 | 第105-127页 |
4.1 引言 | 第105页 |
4.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105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105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105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105-111页 |
4.3.1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 第105页 |
4.3.2 培养方法 | 第105页 |
4.3.3 测定方法 | 第105页 |
4.3.4 试验方案 | 第105-109页 |
4.3.5 理论动力学方程的验证试验 | 第109-111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5页 |
4.4.1 菌丝干重浓度的经验动力学方程求取 | 第111-114页 |
4.4.2 菌丝干重浓度的经验动力学方程讨论 | 第114-118页 |
4.4.3 菌丝干重浓度理论动力学方程求取 | 第118-124页 |
4.4.4 菌丝干重浓度理论和经验动力学方程的验证 | 第124-12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五章 新菌株液体发酵加硒米糠和麸皮的工艺及动力学模型 | 第127-167页 |
5.1 引言 | 第127页 |
5.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127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127页 |
5.2.2 仪器与设备 | 第127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127-135页 |
5.3.1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 第127页 |
5.3.2 培养方法 | 第127页 |
5.3.3 测定方法 | 第127-128页 |
5.3.4 试验方案 | 第128-135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65页 |
5.4.1 富硒菌丝生长经验动力学模型及优化工艺求取 | 第135-145页 |
5.4.2 富硒菌丝多糖经验动力学模型及优化工艺求取 | 第145-150页 |
5.4.3 富硒时菌丝硒经验动力学模型求取 | 第150-151页 |
5.4.4 胞外糖浓度经验动力学模型求取 | 第151-157页 |
5.4.5 富硒时菌丝干重浓度理论动力学模型求取 | 第157-1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65-167页 |
第六章 菌粉破壁形态、硒及重金属和氨基酸含量分析 | 第167-177页 |
6.1 引言 | 第167页 |
6.2 材料与分析仪器 | 第167页 |
6.2.1 试验材料 | 第167页 |
6.2.2 分析仪器 | 第167页 |
6.3 试验方法 | 第167页 |
6.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67-175页 |
6.4.1 冻干菌丝的粉碎及其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分析 | 第167-168页 |
6.4.2 硒及几种重金属的测定 | 第168-171页 |
6.4.3 氨基酸测定结果 | 第171-17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75-177页 |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177-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取的学术成果和科研课题研究 | 第197-201页 |
致谢 | 第201-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