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序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公众参与理论基础 | 第11-17页 |
| 一、公众参与的界定 | 第11-12页 |
| 二、国内外公众参与的兴起与发展 | 第12-13页 |
| 三、公众参与在当代流行的理论解释 | 第13-17页 |
| (一) 中国人对于公众参与意义的理解 | 第13页 |
| (二) 外国人对于公众参与意义的理解 | 第13-14页 |
| (三) 公众参与中外共通的理论原因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法学视角下的预算公众参与制度 | 第17-22页 |
| 一、公众预算参与制度的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 (一) 公众 | 第17页 |
| (二) 公共预算 | 第17-18页 |
| (三) 公民参与权 | 第18-19页 |
| (四) 公众预算参与制度 | 第19页 |
| 二、建立公众预算参与制度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 第19-22页 |
| (一) 公众参与预算是控制政府财权、建设民主法治政府的最有效手段 | 第20页 |
| (二) 公众参与预算特别能够提高公民政治热情,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 | 第20页 |
| (三) 公众参与预算提高预算的科学性,更好的利用有限的财政资源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我国预算公众参与的现状 | 第22-28页 |
| 一、我国与预算公众参与有关的规范性文件梳理 | 第22-24页 |
| (一) 国际条约中关于公民参与权的规定 | 第22页 |
| (二) 宪法关于公民参与权的规定 | 第22-23页 |
| (三) 法律及行政法规中与预算公众参与的规定 | 第23-24页 |
| (四) 地方各层级有关预算公众参与的规范性文件 | 第24页 |
| 二、我国预算公众参与的现状分析 | 第24-28页 |
| (一) 分析工具:公众参与的阶梯理论 | 第24-25页 |
| (二) 当前预算公众参与的具体分析 | 第25-28页 |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的公众预算参与制度的建议 | 第28-35页 |
| 一、我国预算公众参与的原则 | 第28-29页 |
| (一) 自下而上、有序参与 | 第28页 |
| (二) 区别参与 | 第28-29页 |
| (三) 有效参与 | 第29页 |
| 二、保障预算公众参与权利具体建议 | 第29-35页 |
| (一) 知情权的保障——预算编制的技术改革 | 第30-31页 |
| (二) 自由表达权的载体——独立媒体建设 | 第31页 |
| (三) 强化公众参与能力——组织建设和教育 | 第31-32页 |
| (四) 让监督权更有力——建立配套的行政责任体系及诉讼机制 | 第32-35页 |
| 结语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