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写表 | 第9-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7页 |
1.1 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1.1 β-葡萄糖苷酶的分类 | 第10页 |
1.1.2 β-葡萄糖苷酶的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1.1.3 β-葡萄糖苷酶的底物特异性 | 第11-12页 |
1.1.4 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测定 | 第12页 |
1.1.5 β-葡萄糖苷酶的结构和催化机制 | 第12-13页 |
1.1.6 β-葡萄糖苷酶的功能与应用 | 第13-15页 |
1.2 黄酮化合物的研究 | 第15-20页 |
1.2.1 黄酮化合物的分类 | 第15-17页 |
1.2.2 黄酮化合物黄酮苷的糖基类型 | 第17页 |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第17-19页 |
1.2.4 黄酮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 第19页 |
1.2.5 黄酮化合物改性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β-葡萄糖苷酶的定点突变 | 第20-22页 |
1.4 GH1 β-葡萄糖苷酶的底物专一性的分子基础研究 | 第22-24页 |
1.4.1 GH1 β-葡萄糖苷酶糖基专一性的分子基础研究 | 第22-24页 |
1.4.2 GH1 β-葡萄糖苷酶苷元专一性的分子基础研究 | 第24页 |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7-40页 |
2.1 材料 | 第27-28页 |
2.1.1 菌种与质粒 | 第27页 |
2.1.2 培养基 | 第27页 |
2.1.3 主要试剂及其来源 | 第27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及其来源 | 第27-28页 |
2.1.5 GH1 β-葡萄糖苷酶的蛋白序列 | 第28页 |
2.1.6 软件与数据库 | 第28页 |
2.2 方法 | 第28-40页 |
2.2.1 多序列比对 | 第28页 |
2.2.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3 引物设计 | 第29页 |
2.2.4 pHsh-TmbglA单突变的构建 | 第29-31页 |
2.2.5 pHsh-TmbglA双突变的构建 | 第31页 |
2.2.6 pHsh-TmbglA三突变的构建 | 第31页 |
2.2.7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 | 第31-32页 |
2.2.8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 | 第32-33页 |
2.2.9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33-34页 |
2.2.10 突变酶的制备与纯化 | 第34页 |
2.2.11 突变酶的酶学性质 | 第34-35页 |
2.2.12 重组Tm-BglA与突变酶水解黄酮化合物的效率比较 | 第35-38页 |
2.2.13 重组Tm-BglA与配体小分子对接分析 | 第38-40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0-66页 |
3.1 定点突变位点的确定 | 第40-44页 |
3.2 pHsh-TmbglA突变质粒的验证 | 第44-47页 |
3.2.1 pHsh-TmbglA单突变质粒的验证 | 第44-45页 |
3.2.2 pHsh-TmbglA双突变质粒的验证 | 第45-47页 |
3.2.3 pHsh-TmbglA三突变质粒的验证 | 第47页 |
3.3 重组Tm-BglA及其突变酶的纯化结果 | 第47-48页 |
3.4 重组Tm-BglA及其突变酶的酶学性质比较 | 第48-55页 |
3.4.1 各突变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 第48-53页 |
3.4.2 重组Tm-BglA及其突变酶的酶学性质比较 | 第53-54页 |
3.4.3 重组Tm-BglA及其突变酶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54-55页 |
3.5 重组Tm-BglA及其突变酶对黄酮化合物水解作用的比较 | 第55-66页 |
3.5.1 重组Tm-BglA及其突变酶对染料木苷水解作用的比较 | 第55-57页 |
3.5.2 重组Tm-BglA及其突变酶对大豆苷水解作用的比较 | 第57-58页 |
3.5.3 重组Tm-BglA及其突变酶对洋葱皮槲皮素糖苷的水解作用 | 第58-66页 |
第4章 讨论 | 第66-71页 |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