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合技术应用于万寿菊制剂初探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第一章 万寿菊的研究进展 | 第10-19页 |
1 万寿菊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2 化学成分 | 第10-13页 |
2.1 叶黄素和叶黄素酯 | 第10-12页 |
2.2 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苷类 | 第12-13页 |
3 各主要成分的生理药理作用 | 第13-16页 |
3.1 叶黄素和叶黄素酯 | 第13-15页 |
3.1.1 视觉保护和抗氧化性作用 | 第13页 |
3.1.2 预防老年性黄斑区病变 | 第13-14页 |
3.1.3 降低白内障的发生率 | 第14页 |
3.1.4 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 | 第14-15页 |
3.1.5 抗癌作用 | 第15页 |
3.2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5-16页 |
3.2.1 抗癌活性 | 第15页 |
3.2.2 抗自由基氧化能力 | 第15页 |
3.2.3 调节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 第15-16页 |
4 叶黄素和叶黄素酯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4.1 有机溶剂浸提法 | 第16页 |
4.2 微波萃取法 | 第16页 |
4.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第16页 |
4.4 超声波辅助法 | 第16-17页 |
4.5 酶处理法 | 第17页 |
5 叶黄素和叶黄素酯应用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环糊精的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1 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 第19-21页 |
1.1 结构与理化性质 | 第19-20页 |
1.2 衍生物类型 | 第20-21页 |
2 包合常数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2.1 相溶解度法 | 第21页 |
2.2 紫外光谱法 | 第21页 |
2.3 荧光光谱法 | 第21-22页 |
3 β-环糊精/药物超分子体的制备 | 第22页 |
3.1 饱和水溶液法 | 第22页 |
3.2 研磨法或胶体磨法 | 第22页 |
3.3 冷冻干燥法 | 第22页 |
3.4 喷雾干燥法 | 第22页 |
3.5 液液法或气液法 | 第22页 |
4 β-环糊精/药物超分子体的鉴定方法 | 第22-24页 |
4.1 显微镜法和电镜扫描法 | 第23页 |
4.2 薄层色谱法 | 第23页 |
4.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23页 |
4.4 红外分光光度法 | 第23页 |
4.5 热分析法 | 第23页 |
4.6 X-射线衍射法 | 第23页 |
4.7 核磁共振法(NMR) | 第23-24页 |
4.8 圆二色谱法 | 第24页 |
5 环糊精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5.1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 第24页 |
5.2 改善药物的水溶性 | 第24-25页 |
5.3 提升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第25页 |
5.4 改进药物的剂型 | 第25页 |
5.5 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和降低刺激性 | 第25页 |
5.6 药物微粉化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7-50页 |
第一章 设计思想和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1 设计思想 | 第28-29页 |
2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3 实验方案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万寿菊几种成分的鉴定与分析 | 第31-35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2.1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31-32页 |
2.1.2 叶黄素 | 第31页 |
2.1.3 黄酮类化合物 | 第31-32页 |
2.2 薄层层析法 | 第32页 |
2.2.1 叶黄素 | 第32页 |
2.2.2 黄酮类化合物 | 第3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3.1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32-34页 |
3.2 薄层层析法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万寿菊制剂制备及表征 | 第35-41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41页 |
3.1 表观包合常数(Ka)的测定 | 第36-38页 |
3.2 万寿菊制剂叶黄素(酯)的包封率的计算 | 第38页 |
3.3 粒径检查 | 第38-39页 |
3.4 差热分析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万寿菊制剂的药剂学评价 | 第41-45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2.1 溶解度测定 | 第41页 |
2.2 稳定性实验 | 第41-42页 |
2.2.1 高温试验 | 第41-42页 |
2.2.2 光照实验 | 第42页 |
3 讨论 | 第42-45页 |
3.1 溶解度测定 | 第42-43页 |
3.2 稳定性试验 | 第43-45页 |
3.2.1 高温试验 | 第43页 |
3.2.2 光照实验 | 第43-45页 |
第五章 万寿菊制剂的质量评价 | 第45-48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2.2 万寿菊叶黄素片制剂处方 | 第45页 |
2.3 外观检查 | 第45页 |
2.4 片剂硬度检查 | 第45页 |
2.5 万寿菊制剂中叶黄素(酯)的含量 | 第45-46页 |
2.6 溶出度考察 | 第46页 |
3 讨论 | 第46-48页 |
3.1 万寿菊叶黄素片制剂处方 | 第46页 |
3.2 外观检查 | 第46页 |
3.3 片剂硬度检查 | 第46页 |
3.4 万寿菊制剂中叶黄素(酯)的含量 | 第46-47页 |
3.5 溶出度考察 | 第47-48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