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节麦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1 作物抗旱机理 | 第10-13页 |
1.1.1 作物适应干旱的机理 | 第10页 |
1.1.2 形态结构与抗旱性 | 第10-12页 |
1.1.3 作物生理生化性状与抗旱性 | 第12-13页 |
1.2 作物抗旱性综合评价指标 | 第13页 |
1.3 节节麦的利用 | 第13-15页 |
1.3.1 小麦抗旱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2 节节麦抗旱性研究 | 第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5-1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6-18页 |
2.2.1 田间种植 | 第16页 |
2.2.2 试验处理 | 第16-17页 |
2.2.3 指标测定 | 第17页 |
2.2.4 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17-1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8-36页 |
3.1 苗期性状表现 | 第18-19页 |
3.1.1 地上部分性状表现 | 第18-19页 |
3.1.2 根系性状表现 | 第19页 |
3.2 性状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 第19-23页 |
3.2.1 性状变异分析 | 第19-21页 |
3.2.2 相关性分析 | 第21-23页 |
3.3 节节麦抗旱性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 | 第23-36页 |
3.3.1 主成分分析 | 第23-25页 |
3.3.2 综合评价 | 第25-32页 |
3.3.3 普通小麦与节节麦抗旱性综合评价对比 | 第32-35页 |
3.3.4 验证材料比较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37页 |
4.1 节节麦抗旱资源的利用价值 | 第36-37页 |
4.2 节节麦抗旱性综合评价及抗旱育种 | 第37页 |
5 结论 | 第37-39页 |
5.1 节节麦相关性状变异和综合评价 | 第37-38页 |
5.2 节节麦杂交组合及人工合成六倍体材料 | 第38-39页 |
缩写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