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1.1 提高水稻抗旱性的意义 | 第9页 |
1.2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 第9-13页 |
1.2.1 干旱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9-10页 |
1.2.2 干早对根系的影响 | 第10页 |
1.2.3 干早对幼苗的影响 | 第10-11页 |
1.2.4 干早对叶片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5 干早对抽穗开花的影响 | 第12页 |
1.2.6 干旱对种子的影响 | 第12-13页 |
1.3 水稻中的抗早相关基因 | 第13-20页 |
1.3.1 功能性抗旱相关基因 | 第14-15页 |
1.3.2 调控性抗旱相关基因 | 第15-18页 |
1.3.3 渗透保护剂 | 第18-19页 |
1.3.4 基因的交互作用 | 第19-20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20-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2.1.2 菌株和质粒 | 第20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2.1.4 主要培养基 | 第21-22页 |
2.1.5 主要溶液和试剂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34页 |
2.2.1 日本晴的处理 | 第22-23页 |
2.2.2 RNA的提取和cDNA合成 | 第23页 |
2.2.3 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23-24页 |
2.2.4 OsLZTF基因的克隆 | 第24-26页 |
2.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6-27页 |
2.2.6 OsLZTF基因超表达载体和反向抑制载体的构建 | 第27-29页 |
2.2.7 转化农杆菌 | 第29-30页 |
2.2.8 转基因水稻的获得 | 第30-31页 |
2.2.9 T0代转基因水稻的检测 | 第31-34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3.1 OsLZTF基因在干旱条件下的表达分析 | 第34-37页 |
3.2 OsLZTF基因序列分析 | 第37-39页 |
3.3 OsLZTF基因克隆 | 第39页 |
3.4 OsLZTF基因超表达载体和反向抑制载体的构建 | 第39-40页 |
3.5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0-41页 |
3.6 转基因水稻的检测 | 第41-42页 |
3.6.1 潮霉素检测 | 第41-42页 |
四 讨论 | 第42-44页 |
4.1 植物的抗旱机制 | 第42页 |
4.2 OsLZTF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42-43页 |
4.3 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