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瑞安市高楼镇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分析与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9页
    1.1 乡村旅游的概念第11-12页
    1.2 乡村旅游的内容第12-13页
        1.2.1 农业旅游第12页
        1.2.2 自然景观旅游第12-13页
        1.2.3 民俗旅游第13页
        1.2.4 文化旅游第13页
    1.3. 乡村旅游的特征第13-14页
        1.3.1 乡村性第13-14页
        1.3.2 体验性第14页
        1.3.3 文化性第14页
        1.3.4 综合性第14页
    1.4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第14-16页
    1.5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第16-17页
    1.6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6.1 文献查寻法第17-18页
        1.6.2 比较分析法第18页
        1.6.3 问卷调查法第18页
    1.7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8-19页
第二章 高楼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优势与问题分析第19-31页
    2.1 高楼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第20-22页
        2.1.1 旅游产业转型的需要第20-21页
        2.1.2 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第21页
        2.1.3 社会和谐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第21页
        2.1.4 旅游资源有效利用的需要第21-22页
    2.2 高楼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第22-26页
        2.2.1 区位优势明显第22页
        2.2.2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第22-24页
        2.2.3 文化底蕴深厚第24-25页
        2.2.4 特色观光农业突出第25页
        2.2.5 九大景区类型多样,为融合乡村旅游资源提供良好的载体第25-26页
    2.3 高楼镇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第26-31页
        2.3.1 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乡村旅游特色未能体现第26-28页
        2.3.2 形式大同小异,体验型旅游较少第28页
        2.3.3 宣传促销力度不强,营销手段落后第28页
        2.3.4 对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部分资源环境遭到破坏第28-31页
第三章 高楼镇乡村旅游市场分析第31-39页
    3.1 游客结构分析第31-34页
        3.1.1 性别构成第31页
        3.1.2 年龄结构第31-32页
        3.1.3 客源距离第32页
        3.1.4 文化水平结构第32-33页
        3.1.5 职业构成第33-34页
        3.1.6 收入构成第34页
    3.2 游客行为特征分析第34-37页
        3.2.1 信息渠道第34-35页
        3.2.2 出游目的第35页
        3.2.3 出游方式第35-36页
        3.2.4 停留时间第36页
        3.2.5 消费水平第36-37页
        3.2.6 重游率第37页
    3.3 客源市场定位第37-38页
    3.4 旅游发展定位第38-39页
第四章 高楼镇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第39-51页
    4.1 高楼镇发展乡村旅游应遵循的原则第39-40页
        4.1.1 以人为本的原则第39页
        4.1.2 可持续发展原则第39页
        4.1.3 市场导向原则第39-40页
        4.1.4 精品工程原则第40页
        4.1.5 因地制宜的原则第40页
    4.2 高楼镇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第40-42页
        4.2.1 产品差异化营销第40-41页
        4.2.2 价格分档次营销第41页
        4.2.3 促销多样化第41-42页
        4.2.4 营销渠道多样化第42页
        4.2.5 增强体验性营销第42页
    4.3 高楼镇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第42-47页
        4.3.1 三张旅游金名片第43页
        4.3.2 四个旅游主题第43-44页
        4.3.3 四大旅游板块第44-45页
        4.3.4 五大特色旅游产品第45-47页
    4.4 高楼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第47-51页
        4.4.1 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发展管理机构第47-48页
        4.4.2 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第48页
        4.4.3 编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第48页
        4.4.4 着力打造富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第48-49页
        4.4.5 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第49页
        4.4.6 提高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素质第49页
        4.4.7 提高经营者网络化程度第49-51页
结论第51-53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51页
    5.2 研究的局限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附件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温选恢复系的生物学特征及配合力分析
下一篇:利用越光/南京11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水稻品质相关性状Q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