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产业、文化市场论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绪论第14-37页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第14-15页
        (一) 选题缘起第14-15页
        (二) 研究意义第15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5-32页
        (一)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研究述评第15-19页
        (二) 创意城市研究述评第19-31页
        (三) 创意城市网络研究述评第31-32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2-34页
        (一) 研究思路第32-33页
        (二) 研究方法第33-34页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34-37页
        (一) 重点第34-35页
        (二) 难点第35页
        (三) 创新点第35-37页
第一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基本概况第37-79页
    第一节 设立创意城市网络的文化背景第37-50页
        一、文化多样性的解读第37-44页
        二、文化多样性与城市发展第44-50页
    第二节 设立创意城市网络的文化诉求:保护文化多样性第50-64页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历程第51-61页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文化多样性机构:全球文化多样性联盟第61-64页
    第三节 创意城市网络发展概况第64-72页
        一、创意城市网络的设立第65-67页
        二、创意城市网络的现状第67-70页
        三、创意城市网络作用及影响第70-72页
    第四节 创意城市网络相关政策及其评审标准第72-79页
        一、申报及退出创意城市网络相关政策及其解读第73-74页
        二、加入创意城市网络的评审标准及其解读第74-79页
第二章 创意城市与创意城市网络代表性城市研究第79-111页
    第一节 创意城市起源及其发展第79-84页
        一、创意如何成为新宠第79-80页
        二、文化规划和文化资源第80-81页
        三、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再到创意经济第81-82页
        四、创意城市的起源第82-83页
        五、创意阶层的崛起第83页
        六、创意城市理念发展及展望第83-84页
    第二节 国内外创意城市发展模式第84-95页
        一、创意引领型创意城市第84-87页
        二、文化资源型创意城市第87-89页
        三、以人为本型创意城市第89-90页
        四、危机应对型创意城市第90-92页
        五、特立独行型创意城市第92-95页
    第三节 创意城市网络代表性城市案例分析第95-106页
        一、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中国上海(Shanghai第95-98页
        二、创意城市网络民间手工艺之都之一——中国杭州(Hangzhou)第98-100页
        三、创意城市网络民间手工艺之都之二——美国圣达菲(Santafe)第100-103页
        四、创意城市网络音乐之都——英国格拉斯哥(Glasgow)第103-106页
    第四节 创意城市网络国内外创意城市比较研究第106-111页
        一、创意城市网络国内外创意城市的共同之处第106-108页
        二、创意城市网络国内外创意城市的差异第108-109页
        三、国内外成功“申都”城市对我国拟“申都”城市的启示与借鉴第109-111页
第三章 我国城市加入创意城市网络对策研究第111-141页
    第一节 我国城市加入创意城市网络的现状及问题第111-118页
        一、我国城市“申都”现状第111-115页
        二、我国城市“申都”存在的问题第115-118页
    第二节 我国城市加入创意城市网络的基础工作第118-132页
        一、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第118-123页
        二、因地制宜发展创意产业第123-126页
        三、发展创意旅游,助推创意城市建设第126-128页
        四、完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第128-130页
        五、提升市民的参与度第130-132页
    第三节 我国城市加入创意城市网络的策略第132-133页
        一、鼓励具有特色文化资源的中小城市“申都”第132-133页
        二、鼓励申报“美食之都”和“电影之都”第133页
        三、调动广大民众的“申都”热情第133页
    第四节 我国城市加入创意城市网络的政策体系构建第133-141页
        一、构建“申都”政策体系的理念和原则第134-136页
        二、构建“申都”政策体系的内容第136-141页
第四章 我国城市“申都”案例策划研究——以重庆为例第141-160页
    第一节 重庆加入创意城市网络的类型选择:“美食之都”第141-147页
        一、重庆的文化基因第141-145页
        二、重庆“申都”目标:“美食之都”第145-147页
    第二节 重庆申报“美食之都”的SWOT分析第147-153页
        一、优势(strength)第148-150页
        二、劣势(weakness)第150-151页
        三、机遇(opportunity)第151-152页
        四、挑战(threats)第152-153页
    第三节 重庆申报创意城市网络“美食之都”的对策第153-160页
        一、成立“申都”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第153-154页
        二、加强餐饮行业建设第154-156页
        三、加大重庆饮食文化研究力度第156-157页
        四、开展群众性美食普及活动第157-158页
        五、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沟通第158页
        六、加强与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城市的交流第158-160页
结论及展望第160-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70页
附录1 教科文组织全球文化多样性联盟项目列表第170-173页
附录2 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城市一览表第173-174页
附录3 普通民众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知晓度与支持度调查问卷第174-175页
附录4 重庆美食街一览表第175-17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77-178页
后记第178-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楚国人才交流与人才制度
下一篇:现代汉语人称代词及相关句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