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9-15页 |
| 一、研究的动机及其意义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的研究动向 | 第10-13页 |
| (一)国内研究动向 | 第10-12页 |
| (二)国外研究动向 | 第12-13页 |
| (三)小结国内外研究动向 | 第13页 |
| 三、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张大千美术教育思想概述 | 第15-22页 |
| 一、张大千美术教育思想的概念 | 第15-16页 |
| 二、张大千美术教育思想的来源 | 第16-21页 |
| (一)画论 | 第16-17页 |
| (二)画语录 | 第17-18页 |
| (三)题画诗 | 第18-20页 |
| (四)他者评论 | 第20-21页 |
| 三、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张大千美术教育思想的内容 | 第22-32页 |
| 一、张大千美术教育思想中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 第22-23页 |
| 二、美术教学内容 | 第23-25页 |
| (一)书法教学 | 第23页 |
| (二)中国画教学 | 第23-25页 |
|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 第25-28页 |
| (一)常规手段与方法 | 第25-27页 |
|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人性化扬升 | 第27-28页 |
| 四、艺术评价 | 第28-30页 |
| (一)中西方艺术共通,共同进步 | 第28-29页 |
| (二)艺术品本身的优劣 | 第29页 |
| (三)艺德评价 | 第29-30页 |
| 五、课程资源开发 | 第30-31页 |
| 六、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张大千美术教育思想的形成 | 第32-38页 |
| 一、传统教育的熏陶 | 第32-35页 |
| (一)私塾教育涵养传统文化 | 第32-33页 |
| (二)临摹石涛站在巨人肩上 | 第33-34页 |
| (三)敦煌之行自主探究画道艺境 | 第34页 |
| (四)“百日师爷”和“百日和尚”浸淫传统精神 | 第34-35页 |
| 二、现代教育的影响 | 第35-36页 |
| (一)学校教育链接现代意识 | 第35页 |
| (二)留学日本开阔眼界 | 第35页 |
| (三)在国外真正学贯东西 | 第35-36页 |
| 三、小结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张大千美术教育实践 | 第38-44页 |
| 一、张大千自我求学的启示 | 第38-41页 |
| (一)拜师与自学 | 第38-39页 |
| (二)游历与交友 | 第39-41页 |
| 二、张大千授徒教育实践 | 第41-43页 |
| (一)书法教学实践 | 第41页 |
| (二)中国画教学实践 | 第41-42页 |
| (三)创作教学实践 | 第42-43页 |
| 三、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张大千美术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启示与局限 | 第44-48页 |
| 一、张大千美术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现代美术教育的启示 | 第44-46页 |
| (一)学习传统,汲取优秀文化营养 | 第44-45页 |
| (二) 外师造化,创作即生活 | 第45-46页 |
| 二、张大千美术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时代局限性 | 第46-47页 |
| (一)保守——拜师学艺的局限性 | 第46页 |
| (二)激进——学习心态的局限性 | 第46-47页 |
| 三、小结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4页 |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