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北方季节性河流生态修复功能下的景观构建研究--以清涧河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13-15页
        1.4.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2 论文框架第14-15页
2 相关理论基础第15-25页
    2.1 北方季节性河流概况第15-16页
        2.1.1 北方季节性河流的定义第15页
        2.1.2 北方地区自然条件第15-16页
        2.1.3 北方季节性河流生态特征第16页
    2.2 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第16-20页
        2.2.1 河流生态修复的定义第16-17页
        2.2.2 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理论第17-18页
        2.2.3 河流生态修复的内容和方法第18-19页
        2.2.4 相关水利法规第19-20页
    2.3 河流景观的理论基础第20-22页
        2.3.1 河流景观的定义第20-21页
        2.3.2 河流景观要素第21-22页
        2.3.3 河流景观的特征第22页
    2.4 生态修复功能下的河流景观设计第22-25页
3 北方季节性河流现状、问题、案例及解决措施第25-39页
    3.1 北方季节性河流现状第25-31页
        3.1.1 北方季节性河流生态现状第25-26页
        3.1.2 北方季节性河流景观现状第26-31页
    3.2 北方季节性河流现存问题第31-32页
        3.2.1 河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第31页
        3.2.2 城镇段河道硬化严重第31-32页
        3.2.3 水质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第32页
    3.3 北方季节性河流案例分析第32-38页
        3.3.1 威海五渚河整治工程第33-35页
        3.3.2 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设计第35-38页
    3.4 北方季节性河流景观建设解决措施第38-39页
        3.4.1 充分发挥河流景观的生态修复功能第38页
        3.4.2 营造低维护的河流景观第38页
        3.4.3 人文景观的实用性第38-39页
4 北方季节性河流生态修复功能下的景观构建研究第39-51页
    4.1 景观构建理念第39-40页
        4.1.1 多目标规划第39页
        4.1.2 多功能复合第39页
        4.1.3 多维度修复第39-40页
    4.2 景观构建原则第40-41页
        4.2.1 因地制宜第40页
        4.2.2 整体性第40页
        4.2.3 稳定性第40页
        4.2.4 可持续性第40-41页
        4.2.5 安全性第41页
    4.3 景观构建目标第41-42页
        4.3.1 改善北方季节河流生态环境第41页
        4.3.2 缓解行洪压力第41页
        4.3.3 提升沿岸居民生活环境第41-42页
        4.3.4 传承河流地域文化第42页
        4.3.5 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第42页
    4.4 景观构建方法第42-50页
        4.4.1 河流纵向空间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第42-45页
        4.4.2 河流横向空间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第45-49页
        4.4.3 河流竖向空间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第49页
        4.4.4 河流时间维度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第49-50页
    4.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5 设计案例——以清涧河生态修复下的景观构建为例第51-79页
    5.1 项目概况第51-53页
        5.1.1 地理区位第51页
        5.1.2 自然条件第51-52页
        5.1.3 地域文化第52-53页
        5.1.4 洪水情况第53页
        5.1.5 动植物资源第53页
    5.2 清涧河现存问题及解决策略第53-58页
        5.2.1 清涧河现存问题第53-57页
        5.2.2 解决策略第57-58页
    5.3 总体规划第58-65页
        5.3.1 规划目标第58-59页
        5.3.2 设计依据第59-60页
        5.3.3 功能分区第60-61页
        5.3.4 交通流线第61-62页
        5.3.5 植物分析第62-65页
        5.3.6 设计特色第65页
    5.4 分区设计第65-76页
        5.4.1 生态修复区第65-69页
        5.4.2 水景观赏区第69-74页
        5.4.3 湿地游玩区第74-76页
    5.5 本章小结第76-79页
6 结论第79-81页
致谢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第87-89页
图表附录第89-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阴极类电芬顿体系降解有机污染物及机理研究
下一篇:横向加劲肋连接方式对吊车梁受力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