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水污染的来源 | 第10页 |
1.1.2 水体中有机物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 难降解有机污染废水处理的现状及进展 | 第11-18页 |
1.2.1 物理法 | 第12-13页 |
1.2.2 生物法 | 第13-14页 |
1.2.3 化学法 | 第14-16页 |
1.2.4 电化学 | 第16-18页 |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4页 |
2 Mn_3O_4/ACF复合阴极类电芬顿体系降解亚甲基蓝 | 第24-46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2.2.2 目标污染物的选择 | 第26页 |
2.2.3 阴极材料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4 Mn_3O_4/ACF复合阴极类电芬顿法降解亚甲基蓝实验 | 第27页 |
2.2.5 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3页 |
2.3.1 Mn_3O_4/ACF复合阴极材料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29-33页 |
2.3.2 Mn_3O_4/ACF复合阴极材料的表征 | 第33-35页 |
2.3.3 Mn_3O_4/ACF复合阴极类电芬顿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5-39页 |
2.3.4 Mn_3O_4/ACF阴极电芬顿反应体系中Mn2+的溶出 | 第39-40页 |
2.3.5 Mn_3O_4/ACF复合阴极电芬顿反应体系中活性氧物种的检测 | 第40-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3 海藻酸铁微球催化剂类电芬顿体系降解亚甲基蓝 | 第46-68页 |
3.1 前言 | 第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51页 |
3.2.1 仪器和试剂 | 第46-48页 |
3.2.2 实验装置 | 第48页 |
3.2.3 Fe(III)-Alg微球催化剂的制备 | 第48页 |
3.2.4 Fe(III)-Alg微球催化剂用于ACF阴极类电芬顿法降解MB | 第48页 |
3.2.5 分析方法 | 第48-50页 |
3.2.6 Fe(III)-Alg微球催化剂体系活性氧物种的检测 | 第50-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4页 |
3.3.1 Fe(III)-Alg微球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51-54页 |
3.3.2 Fe(III)-Alg微球催化剂的表征 | 第54-57页 |
3.3.3 Fe(III)-Alg微球催化降解MB条件的优化 | 第57-60页 |
3.3.4 体系活性氧物种的检测 | 第60-61页 |
3.3.5 自由基的竞争实验 | 第61-64页 |
3.4 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64-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4 Bi_2(MoO_4)_3/Ti阴极体系类电芬顿降解酸性橙II | 第68-92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8-72页 |
4.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68-69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9-71页 |
4.2.3 分析方法 | 第71-7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8页 |
4.3.1 Bi_2(MoO_4)_3/Ti阴极材料的表征 | 第72-76页 |
4.3.2 Bi_2(MoO_4)_3/Ti阴极材料的电化学测试 | 第76-79页 |
4.3.3 Bi_2(MoO_4)_3/Ti复合阴极体系活性氧物种的检测 | 第79-82页 |
4.3.4 Bi_2(MoO_4)_3/Ti复合阴极体系降解条件的影响 | 第82-88页 |
4.3.5 Bi_2(MoO_4)_3/Ti复合阴极材料的稳定性研究 | 第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5 结论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附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