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

先秦儒道墨节俭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9页
        1.3.2 国外研究状况第19-20页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1 研究思路第20页
        1.4.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1-22页
第2章 先秦儒道墨节俭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第22-29页
    2.1 经济背景第22-24页
        2.1.1 统治阶级奢靡盛行第22-23页
        2.1.2 社会性供不应求第23-24页
    2.2 政治背景第24-26页
        2.2.1 思想文化交流融合第24-25页
        2.2.2 国家战争财政需求第25页
        2.2.3 人口人才的需求第25-26页
    2.3 思想渊源第26-28页
        2.3.1 上古时期的俭德萌芽第26-27页
        2.3.2 两周时期的节俭思潮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先秦儒家合度善用的节俭思想第29-39页
    3.1 先秦儒家节俭思想的理论基础第29-31页
        3.1.1 义在利先的价值观念第29-30页
        3.1.2 克己制欲的修身方法第30-31页
        3.1.3 以民为本的政治观点第31页
    3.2 先秦儒家节俭的标准——礼为本 义孝权之第31-33页
        3.2.1 以礼为本的核心标准第32-33页
        3.2.2 义孝权之的补充标准第33页
    3.3 先秦儒家节俭思想的主要内容第33-38页
        3.3.1 知足制欲节俭生德的个人节俭第34-35页
        3.3.2 薄敛惠民俭以富国的节俭治国第35-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先秦道家顺道俭朴的节俭思想第39-47页
    4.1 先秦道家节俭思想的理论基础第39-41页
        4.1.1 循道逍遥的核心思想第39-40页
        4.1.2 齐观物论的价值观念第40页
        4.1.3 辩证柔胜的思维方式第40-41页
    4.2 先秦道家节俭思想的内涵意义方法第41-46页
        4.2.1 道家节俭的具体内涵第41-42页
        4.2.2 推行节俭的积极意义第42-43页
        4.2.3 践行节俭的实际方法第43-46页
    4.3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5章 先秦墨家务实足用的节俭思想第47-55页
    5.1 先秦墨家节俭思想的理论基础第47-49页
        5.1.1 义利合一的价值观念第47-48页
        5.1.2 爱无差等的平等思想第48-49页
        5.1.3 三表法的认识论第49页
    5.2 先秦墨家提倡节俭的原因第49-51页
        5.2.1 圣王为之第49-50页
        5.2.2 民生之需第50页
        5.2.3 国民共利第50-51页
    5.3 先秦墨家节俭思想的原则及内容第51-54页
        5.3.1 务实平等的节俭原则第51-52页
        5.3.2 先秦墨家节俭思想的内容第52-54页
    5.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6章 先秦儒道墨节俭思想的现代价值第55-65页
    6.1 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节俭道德环境第55-58页
        6.1.1 树立科学合理的节俭消费观第55-56页
        6.1.2 继承节俭传统加强宣传教育第56-57页
        6.1.3 立足俭以养德发展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第57-58页
    6.2 有助于建设实干廉洁的节俭型政府第58-62页
        6.2.1 继承发扬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第59-60页
        6.2.2 节俭促进党政机关的清廉政治第60-61页
        6.2.3 节俭提升党政机关的为民意识第61页
        6.2.4 节俭丰富党政机关的务实精神第61-62页
    6.3 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第62-64页
        6.3.1 树立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第62-63页
        6.3.2 完善节约循环的发展方式第63页
        6.3.3 建立德法并重的制度规范第63-64页
    6.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主体性研究
下一篇:“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