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的依据 | 第12页 |
1.1.2 选题的目的 | 第12页 |
1.1.3 选题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 | 第19-23页 |
2.1 主体与主体性 | 第19页 |
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师生主体性涵义 | 第19-20页 |
2.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主体性的涵义 | 第19-20页 |
2.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生主体性的涵义 | 第20页 |
2.3 主体间性的涵义 | 第20-21页 |
2.4 把主体间性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 第21-23页 |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主体性研究 | 第23-33页 |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主体性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3.1.1 课堂主导性不突出 | 第23-24页 |
3.1.2 教学研究不够深入 | 第24页 |
3.1.3 授课方式过于单一 | 第24-25页 |
3.1.4 教学目标理解不准确 | 第25-26页 |
3.1.5 教学未实现专题化 | 第26-27页 |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主体性问题原因分析 | 第27-33页 |
3.2.1 社会大环境的因素 | 第27-28页 |
3.2.2 学校环境的因素 | 第28-30页 |
3.2.3 教师自身因素 | 第30-33页 |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学生主体性研究 | 第33-43页 |
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学生主体性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4.1.1 学习目的趋向功利化 | 第33-34页 |
4.1.2 学习态度消极被动 | 第34页 |
4.1.3 学习过程流于形式 | 第34-35页 |
4.1.4 学习内容难以内化 | 第35页 |
4.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生主体性问题原因分析 | 第35-43页 |
4.2.1 社会大环境的因素 | 第35-37页 |
4.2.2 学校环境的因素 | 第37-39页 |
4.2.3 学生自身因素 | 第39-43页 |
第5章 主体间性视域下提高师生主体性的具体策略 | 第43-56页 |
5.1 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 | 第43-44页 |
5.1.1 努力推进学科建设 | 第43-44页 |
5.1.2 调动多方力量进行保障 | 第44页 |
5.2 建立利于师生互动的良好环境 | 第44-47页 |
5.2.1 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44-45页 |
5.2.2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 第45-46页 |
5.2.3 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 | 第46-47页 |
5.3 把握互动原则加大师生互动力度 | 第47-49页 |
5.3.1 师生互动应遵循的原则 | 第47-48页 |
5.3.2 加大师生互动力度的有效途径 | 第48-49页 |
5.4 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增强教师主体性 | 第49-52页 |
5.4.1 夯实专业理论知识 | 第50页 |
5.4.2 加强思想政治素养 | 第50-51页 |
5.4.3 强化能力素养 | 第51页 |
5.4.4 培养职业素养 | 第51页 |
5.4.5 发挥人格魅力 | 第51-52页 |
5.5 启用互动式教学方式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 第52-54页 |
5.5.1 丰富大学生思政课内容 | 第52页 |
5.5.2 深化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理论 | 第52页 |
5.5.3 寻找大学生可接受的交流手段 | 第52-53页 |
5.5.4 搭建大学生网络交流新平台 | 第53页 |
5.5.5 开辟大学生自我管理新途径 | 第53-54页 |
5.6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 第54-56页 |
5.6.1 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 第54页 |
5.6.2 教育者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