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倾节理地层大断面小净距地铁车站施工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隧道施工方案研究 | 第11-12页 |
1.2.2 节理隧道施工稳定性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小净距隧道及其交叉段研究 | 第13-14页 |
1.2.4 隧道支护参数研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数值分析方法 | 第17-24页 |
2.1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7-19页 |
2.1.1 工程概况 | 第17页 |
2.1.2 工程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2.1.3 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概况 | 第18-19页 |
2.2 浅埋暗挖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划分 | 第19-21页 |
2.2.1 浅埋隧道界限 | 第19页 |
2.2.2 大断面隧道划分 | 第19-20页 |
2.2.3 小净距隧道界限 | 第20-21页 |
2.3 数值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2.4 参数选取 | 第22-23页 |
2.4.1 材料物理力学参数 | 第22页 |
2.4.2 节理物理力学参数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陡倾节理地层地铁车站施工方案分析 | 第24-31页 |
3.1 施工方法适用性评价与选择 | 第24-25页 |
3.2 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3.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26-30页 |
3.3.1 位移分析 | 第26-28页 |
3.3.2 地表沉降 | 第28-29页 |
3.3.3 围岩塑性区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陡倾节理对地铁车站施工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31-39页 |
4.1 位移分析 | 第31-35页 |
4.1.1 拱顶沉降 | 第32-33页 |
4.1.2 水平收敛 | 第33-34页 |
4.1.3 地表沉降 | 第34-35页 |
4.2 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第35-36页 |
4.2.1 锚杆轴力 | 第35-36页 |
4.2.2 喷射混凝土正应力 | 第36页 |
4.3 围岩应力分析 | 第36-3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陡倾节理地层地铁车站施工参数优化分析 | 第39-53页 |
5.1 开挖步序优化分析 | 第39-47页 |
5.1.1 模拟开挖步序 | 第39-40页 |
5.1.2 围岩位移分析 | 第40-43页 |
5.1.3 锚杆轴力分析 | 第43-44页 |
5.1.4 喷射混凝土正应力分析 | 第44-45页 |
5.1.5 临时支撑轴力分析 | 第45-46页 |
5.1.6 整体优化分析 | 第46-47页 |
5.2 支护参数优化 | 第47-51页 |
5.2.1 锚杆长度优化 | 第47-49页 |
5.2.2 喷射混凝土厚度和钢支撑间距优化 | 第49-5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六章 车站主体隧道及交叉段稳定性分析 | 第53-81页 |
6.1 建立数值模型 | 第53-55页 |
6.1.1 模型介绍 | 第53页 |
6.1.2 模型参数选取 | 第53-54页 |
6.1.3 边界条件及地面荷载 | 第54-55页 |
6.1.4 施工工序概述 | 第55页 |
6.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5-76页 |
6.2.1 位移分析 | 第56-63页 |
6.2.2 应力分析 | 第63-75页 |
6.2.3 塑性区分析 | 第75页 |
6.2.4 稳定性分析 | 第75-76页 |
6.3 监控量测分析 | 第76-80页 |
6.3.1 拱顶沉降 | 第77-78页 |
6.3.2 隧道水平收敛 | 第78-79页 |
6.3.3 地表沉降 | 第79-8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7.1 结论 | 第81-82页 |
7.2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
参与科研课题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