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1 IBDV概述 | 第13-14页 |
2 IBDV病原学特性 | 第14-16页 |
·IBDV结构特性 | 第14-15页 |
·理化特性 | 第15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3 IBDV基因组结构及蛋白功能 | 第16-19页 |
·IBDV基因组结构 | 第16页 |
·病毒蛋白及其功能 | 第16-19页 |
·VP1蛋白 | 第17页 |
·VP2蛋白 | 第17-18页 |
·VP3蛋白 | 第18-19页 |
·VP4蛋白 | 第19页 |
·VP5蛋白 | 第19页 |
4 IBD的防控 | 第19-28页 |
·IBD的检测 | 第19-20页 |
·IBD的预防 | 第20-28页 |
·常规疫苗 | 第20-21页 |
·基因工程疫苗 | 第21-24页 |
·表位疫苗 | 第24-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5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35-63页 |
第一章 IBDV模拟表位与VP2组合基因的分子构建及其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 第35-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质粒、菌种和细胞 | 第36页 |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组合基因的分子设计与克隆 | 第36-37页 |
·组合基因重组供体质粒的构建 | 第37-38页 |
·组合基因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8页 |
·组合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的获得 | 第38-39页 |
·组合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的鉴定 | 第39页 |
·IFA检测 | 第39页 |
·电镜检查 | 第39页 |
·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 | 第39页 |
2 结果 | 第39-42页 |
·组合基因的分子设计与克隆 | 第39-40页 |
·组合基因重组供体质粒的构建 | 第40页 |
·组合基因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0页 |
·组合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的获得 | 第40-41页 |
·组合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的鉴定 | 第41-42页 |
·IFA | 第41页 |
·电镜检查 | 第41-42页 |
·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 | 第42页 |
3 讨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第二章 IBDV模拟表位与VP2组合基因重组蛋白的应用 | 第47-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病毒与试剂 | 第48页 |
·重组杆状病毒的鉴定 | 第48-49页 |
·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 | 第48-49页 |
·电镜检查 | 第49页 |
·组合基因重组蛋白的动物免疫保护试验 | 第49-50页 |
·试验动物 | 第49页 |
·动物分组与免疫 | 第49页 |
·攻毒试验 | 第49-50页 |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50-51页 |
·抗原的制备 | 第50页 |
·抗原包被浓度与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第50页 |
·封闭液的确定 | 第50-51页 |
·间接ELISA试验步骤 | 第51页 |
·间接ELISA临界值的确定 | 第51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51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51页 |
·与IDEXX试剂盒的比较试验 | 第51-52页 |
2 结果 | 第52-58页 |
·重组杆状病毒的鉴定 | 第52-53页 |
·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 | 第52页 |
·电镜检查 | 第52-53页 |
·组合基因重组蛋白免疫攻毒试验 | 第53-54页 |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54-55页 |
·包被抗原的制备 | 第54页 |
·抗原包被浓度与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第54-55页 |
·封闭液的确定 | 第55页 |
·间接ELISA临界值的确定 | 第55-56页 |
·间接ELISA的特异性 | 第56页 |
·间接ELISA的重复性 | 第56-57页 |
·与IDEXX试剂盒的比较试验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全文总结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